上半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養殖發展迅速,中國海產品供給體系越來越完善,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
海水養殖是利用沿海的淺海灘涂養殖海洋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包括淺海養殖、灘涂養殖、港灣養殖等。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1) 按養殖對象可分為: 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海珍等,而以貝類、藻類最為普遍,蝦類次之;(2) 按集約化程度可分為:粗養、半精養、精養;(3) 按生產方式可分為:單養、混養 (如魚蝦) 和間養 (海帶和貽貝)。
海水養殖的優點是:集中發展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蝦類、貝類及棘皮動物(如刺參)等,生產周期較短,單位面積產量較高。
海水養殖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苗種、水產飼料、水產用藥、養殖用具等環節;中游為水產養殖環節,主要包括魚、蝦、蟹、貝、藻及觀賞魚等水生動植物養殖;下游主要為水產品加工及水產品流通環節。
據統計,中國現有海水養殖面積3111萬畝,養殖用海成為18億畝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熱量、要蛋白、擴大食物供給的重要資源要素保障。
2022年我國海水養殖面積2074.42千公頃,同比增長2.41%。其中,魚類產量74.62千公頃,同比減少2.3%,甲殼類產量300.17千公頃,同比增長0.0%,貝類產量1270.46千公頃,同比增長3.8%,藻類產量139.48千公頃,同比減少0.4%,其他類產量289.7千公頃,同比增長1.7%。
作為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方式,海水養殖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海產品的需求,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計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的魚類代表,越來越多的進口三文魚被端上國人餐桌,其價格也逐年下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分析:
近些年來,三文魚的消費規模在不斷擴大。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的三文魚消費市場規模已超越日本、韓國,消費體量不斷增長。盒馬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門店三文魚的消費用戶同比上一年增長60%,銷量同比增長超過70%。
據了解,今年初,盒馬通過源頭合作和大單采購的模式進行挪威三文魚采購,通過專線冷鏈,三文魚產品在72小時內就能到達消費者的餐桌。
目前,國內市場進口的三文魚主要來自挪威和智利。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進口了超9.3萬噸大西洋鮭,同比增長46%。其中2023年中國進口冰鮮大西洋鮭增長強勁,實現了超8萬噸的進口量,同比增幅高達63%,同年中國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挪威冰鮮三文魚在亞洲最大的市場。
海鮮價格走低,包含供求關系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產量增加,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海產品養殖技術快速發展,為價格下降提供了空間。從國際市場看,打通整條海鮮采購鏈路,也是“打下”進口海鮮價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海水養殖行業存在明顯的區域性,海水養殖對水域、氣候、生態環境的要求較為嚴格,海域環境將直接影響養殖水產品的口感、規格、品質。因此優質的水域資源對養殖、加工具有重要影響。整體來看海水養殖行業存在較高的資源壁壘、資金壁壘以及技術人才壁壘等。
想要了解更多海水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報告根據海水養殖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海水養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水養殖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海水養殖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