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現有海水養殖面積3111萬畝,養殖用海成為18億畝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熱量、要蛋白、擴大食物供給的重要資源要素保障。
海洋漁業指通過在海洋中捕撈、采集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獲得水產品的一類生產活動。海洋漁業因離海岸的遠近不同,可分為近海、外海、遠洋漁業;而按照生產特性劃分,海洋漁業可進一步劃分為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
廣義的海洋漁業還包括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的上下游產業,如漁船、漁具制造和海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部門。
海洋漁業產業鏈貫穿從捕撈、養殖到產品加工、流通的所有環節,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產業網鏈。海水養殖業迅速崛起,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水養殖業。同時,海洋捕撈業也在轉型升級,智能、綠色和深遠海養殖穩步發展。
與陸地養殖相比,海水養殖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淡水資源,減少了對陸地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海洋生態系統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養殖對象以貝、藻類為主,具有顯著的碳匯生態功能,在減排二氧化碳和緩解水域富營養化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6865.91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459.53萬噸,占比50.39%
水產品作為不可或缺的農產品,為我國民眾貢獻了約30%的優質動物蛋白來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民眾對海水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然而,當前面臨的挑戰在于,近海區域的養殖容量已逐漸接近飽和狀態,新增的養殖空間變得極為有限。
深遠海區域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是保障我國水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戰略空間。我國全部符合深遠海養殖條件的水域達500平方公里,5%面積的產量為24.7萬噸,若克服距離、水流的限制,5%面積產量能達到2623萬噸。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顯示:
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將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科學、生態、高效的牧場漁業發展新模式,是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舉措,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至2023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達到169個,比2022年增加16個。
遠洋漁業方面,我國漁船規模、裝備水平、捕撈加工能力、科研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作業遠洋漁船數量、遠洋漁業產量均居世界前列,特別是在公海魷魚釣、金槍魚延繩釣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努力從2020年的63%提高到2025年的67%。
我國是世界沿海國家海水養殖開發強度最大的國家,產業迅速發展,沿岸水域開發強度不斷增大,近岸空間非常有限,面向更深更遠水域的深遠海養殖成為增長熱點。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為滿足居民優質蛋白質需求,到2030年我國魚類養殖產量要達到3400萬噸,較2022年2900萬噸產量將新增500萬噸。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本報告專業!權威!報告根據海洋漁業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海洋漁業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洋漁業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海洋漁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