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指通過在海洋中捕撈、采集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獲得水產品的一類生產活動。海洋漁業因離海岸的遠近不同,可分為近海、外海、遠洋漁業;而按照生產特性劃分,海洋漁業可進一步劃分為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
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
海洋捕撈屬采集性工業。海洋捕撈指人類使用生產工具從海洋中直接獲取具有經濟、社會、美學價值的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
海水養殖是利用沿海的淺海灘涂養殖海洋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包括淺海養殖、灘涂養殖、港灣養殖等。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1)按養殖對象可分為: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海珍等,而以貝類、藻類最為普遍,蝦類次之;(2)按集約化程度可分為:粗養、半精養、精養;(3)按生產方式可分為:單養、混養(如魚蝦)和間養(海帶和貽貝)。
《2023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2618.31億元,海水養殖產值4885.48億元,淡水捕撈產值275.65億元,淡水養殖產值8177.92億元(漁業產值以國家統計局年報數據為準)。其中,水產苗種產值879.39億元。漁業產值中,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值比例為47.0∶53.0,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值比例為81.9∶18.1。
根據統計公報數據,2023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7116.17萬噸,同比增長3.64%。其中,養殖產量5809.61萬噸,同比增長4.39%;捕撈產量1306.56萬噸,同比增長0.47%;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量比例為81.6∶18.4。海水產品產量3585.32萬噸,同比增長3.64%;淡水產品產量3530.85萬噸,同比增長3.65%;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量比例為50.4∶49.6。2023年,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50.48千克(按全國人口數為140967萬人計),比上年增加1.85千克、增長3.80%。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分析:
2023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不斷增加,面積達7624.60千公頃,同比增長7.28%。其中,海水養殖面積2214.87千公頃,同比增長6.77%;淡水養殖面積5409.73千公頃,同比增長7.48%;海水養殖與淡水養殖的面積比例為29.0∶71.0。2023年,我國遠洋漁業產量232.23萬噸,同比下降0.32%,占水產品總產量的3.26%。
廣義的海洋漁業還包括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的上下游產業,如漁船、漁具制造和海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部門。
從育苗養殖到裝備制造,從水產加工到冷鏈物流,從產品研發到市場營銷,由“一條魚”牽出的“一條鏈”日臻完善。如今,我國海洋漁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利益鏈,海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
海洋漁業行業發展預測
海洋漁業產業鏈貫穿整個產業環節,包括從海洋漁業捕撈、海洋漁業養殖起,到海洋漁業產品加工、流通的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由包括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海產品加工等主導部門,和物流、銷售、漁具和漁船制造等輔助部門,所構成的一個比較復雜的產業網鏈。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漁業全產業鏈建設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產業鏈不夠長,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在第三產業及產業鏈延伸中,尚有較大開發空間;價值鏈不夠高,國內深海魚油、深海蛋白等產品研發基礎薄弱,海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利益鏈不夠緊,部分海洋牧場的市場營銷意識不足,漁民未能有效參與休閑漁業發展,與海洋牧場的關系屬于弱連接。因此,要著力解決深海養殖、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領域的問題,繼續做好基礎產業、做大延伸產業、做強融合產業。
報告根據海洋漁業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海洋漁業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海洋漁業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海洋漁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漁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