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漁業市場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這主要得益于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對海產品的持續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漁業技術的改進,海洋漁業的生產效率也在不斷提高,漁民能夠更好地捕獲更多的魚類和海產品,從而推動市場規模的增長。
海洋漁業指通過在海洋中捕撈、采集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獲得水產品的一類生產活動。海洋漁業因離海岸的遠近不同,可分為近海、外海、遠洋漁業;而按照生產特性劃分,海洋漁業可進一步劃分為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廣義的海洋漁業還包括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的上下游產業,如漁船、漁具制造和海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部門。
海洋捕撈屬采集性工業。海洋捕撈指人類使用生產工具從海洋中直接獲取具有經濟、社會、美學價值的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海水養殖是利用沿海的淺海灘涂養殖海洋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包括淺海養殖、灘涂養殖、港灣養殖等。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1)按養殖對象可分為: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海珍等,而以貝類、藻類最為普遍,蝦類次之;(2)按集約化程度可分為:粗養、半精養、精養;(3)按生產方式可分為:單養、混養(如魚蝦)和間養(海帶和貽貝)。
我國海岸線長、大陸架面積大,沿海有暖、寒流交匯,沿岸島嶼星羅棋布,港灣較多,灘涂面積廣闊,這些都是發展海洋漁業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海洋漁業,可為人民提供大量的動物蛋白質,為外貿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緩解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對發展國民經濟有重要意義。
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在漁業領域的延伸或具體化。因而,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建立在漁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構成生態環境健康、社會穩定、漁業經濟增長的綜合發展格局,達到改善漁民的福利事業、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它是農業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海洋漁業受政策和資源雙重因素影響,產值整體保持增長態勢,截止到2022年我國海洋漁業總產值達6661億元,其中海洋捕撈產值2277億元,海洋養殖產值4384億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捕撈量約為1185.76萬噸,海洋養殖量約為2295.28萬噸。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顯示: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產量迅速增長,我國的漁業發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發展,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矛盾與困難,這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斷衰竭的漁業資源與日益增長的捕撈強度之間的矛盾。即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表現在漁業資源衰退,漁業環境惡化,水產品不安全等方面。
海洋漁業行業市場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漁業資源的短缺、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海洋污染等問題都對漁業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加強漁業資源管理和保護,推動可持續漁業發展,并加強對海洋污染物的監管和治理。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對海產品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海洋漁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同時,科技進步和漁業技術的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海洋漁業的生產效率,推動市場規模的進一步增長。遠洋漁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當前,主要海洋大國已經開始重視遠洋漁業的發展,并在技術和裝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未來,隨著對深海資源的進一步探測和開發,遠洋漁業有望成為全球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海水養殖業也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作為海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水養殖業在提供豐富海產品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未來,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海水養殖業的產量和效益將進一步提高,成為推動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海洋漁業行業的重要趨勢。面對漁業資源的短缺和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各國將加強漁業資源管理和保護,推動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這包括加強捕撈限額管理、推廣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優化養殖結構等措施,以確保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健康。消費者對于健康、高品質海產品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新鮮、健康、高品質的海產品需求將不斷增長。這將推動海洋漁業行業向更加精細化、高品質化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漁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