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牛蛙跨界團體標準出爐
7月31日,中國烹飪協會與海底撈和其他牛蛙養殖、加工上下游企業,聯合發布了《牛蛙養殖及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此團標的發布,標志著牛蛙產業在餐飲供給方面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據介紹,該團體標準從技術規范的角度指導牛蛙標準化養殖與加工,涵蓋了牛蛙養殖全流程,并規定了養殖后加工技術要點、運輸貯存、管理制度和人員培訓等環節的具體要求。
牛蛙由于此前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抽檢不合格情況頻發,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且隨著產業從業者的增多,牛蛙養殖及加工環節的不規范現象也時有發生,為消費者留下了負面印象。
對此,中國烹飪協會會長楊柳表示,“此次團體標準的制定,將對餐飲消費市場產生積極影響,推動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和消費者信任,促進餐飲業的創新和品牌化發展。”
牛蛙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原產于北美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包括美國東部數州,后被引入西部各州和其他國家。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牛蛙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之一。
牛蛙產業鏈是基于以核心飼料企業為主導的流通模式。牛蛙飼料企業通過經銷商到達養殖戶并直接收購銷售給水產市場,隨著以牛蛙為主打菜品的主題餐廳的發展且持續擴張,直接到飼料廠家來提貨(不通過批發市場),以此來保證牛蛙的及時供應與質量保證,形成了以飼料企業為核心的牛蛙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另外也會部分牛蛙加工品出口。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牛蛙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從上游成本結構來看,牛蛙養殖主要可分為飼料、人工、苗種和人工等,其中飼料作為長期養殖的主要成本,占比超七成。
下游市場應用方面,牛蛙在國內市場的消費渠道以普通餐館,大眾消費為主。由于我國人民的消費習慣,90%以上的牛蛙以活蛙的形式在市場內流通。近年來,隨著冷鏈物流的發展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宰殺加工好的牛蛙在市場上逐漸流行起來。
據紅餐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國內牛蛙餐飲門店數量已超過5萬家,同比增長15%,全國牛蛙市場規模約680億元。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牛蛙相關企業注冊量超過670家,同比增長45.4%;全國牛蛙相關企業存量已超過2070家,相比2019年增長了123.4%,實現了翻番的增長。
牛蛙餐飲消費的火爆,帶動了整個產業蓬勃發展。
牛蛙養殖產業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養殖模式,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出。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推進牛蛙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牛蛙經濟”,延伸培育養殖、加工、流通、餐飲等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牛蛙養殖產品加工流通,創新發展預制菜加工,鼓勵養殖主體建設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提升加工轉化增值空間、牛蛙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牛蛙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
報告對中國牛蛙養殖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牛蛙養殖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想要了解更多牛蛙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牛蛙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