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我國是世界上海水養殖發達的國家,無論是養殖面積還是養殖總產量都穩居世界前列。
養殖用海是傳統的海域開發利用活動,也是中國用海面積最大的海域使用類型。據統計,中國現有海水養殖面積3111萬畝,養殖用海成為18億畝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熱量、要蛋白、擴大食物供給的重要資源要素保障。
池塘養殖、近海養殖以及天然捕撈是我國水產品保供的基本盤。2023年,我國全年水產品總產量達7100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養殖產量占比達81.9%。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種類達300種以上,涵蓋魚、蝦、蟹、貝、藻等各類水產品種。
海水養殖是利用沿海的淺海灘涂養殖海洋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包括淺海養殖、灘涂養殖、港灣養殖等。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1) 按養殖對象可分為: 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海珍等,而以貝類、藻類最為普遍,蝦類次之;(2) 按集約化程度可分為:粗養、半精養、精養;(3) 按生產方式可分為:單養、混養 (如魚蝦) 和間養 (海帶和貽貝)。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顯示:
2022年我國海水養殖面積2074.42千公頃,同比增長2.41%。其中,魚類產量74.62千公頃,同比減少2.3%,甲殼類產量300.17千公頃,同比增長0.0%,貝類產量1270.46千公頃,同比增長3.8%,藻類產量139.48千公頃,同比減少0.4%,其他類產量289.7千公頃,同比增長1.7%。
作為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方式,海水養殖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海產品的需求,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計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提出,沿海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農業農村(漁業)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海水養殖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以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分區分類、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的原則,采取針對性舉措,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海產品保供,助力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促進海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海水養殖作為我國水產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工廠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迅速擴大,深水網箱養殖發展勢頭迅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深海漁業養殖裝備的興起,折射出漁業養殖空間的拓展和養殖模式的轉變。
隨著養殖行業法律法規制度的日益健全與完善,我國涌現出一批規模宏大的海水養殖企業。這些企業在細分市場中憑借優質的產品,已經確立了顯著的競爭優勢。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國際市場的開放流通,這些企業開始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并逐漸在國際舞臺上擴大影響力。這一趨勢不僅加速了我國海洋漁業行業的整體發展速度,還推動了行業的持續進步,為我國的海洋漁業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可能。
“十四五”時期,基本面向好的經濟形態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關于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等政府文件,均為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各項有利因素的支持下,我國海水養殖業獲得了持續增長,已成為沿海地區漁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海水養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