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并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前,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比如,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購買歌星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民上網”催生出來自各個領域、風格各異的“平民偶像”。與此同時,粉絲群體的范疇也從曾經的以青少年群體為主,擴大至不同年齡段和社會圈層的受眾。在數字經濟進一步下沉的趨勢下,幾乎每一個互聯網受眾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納入到“粉絲經濟”中,并通過直播間消費、打賞、控評等方式為自己的“偶像”埋單,“粉絲經濟”的外延也隨之不斷擴大。泛化的“粉絲經濟”與網絡平臺、新媒體互利共生,在動輒制造數以千萬計的資金流的同時,也由于粉絲規模形成的凝聚性、聚集性,出現了“泛飯圈化”特征,對相關治理提出新的挑戰。
粉絲文化是伴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而出現的,到了互聯網時代,超越時空限制的網絡效應進一步放大了粉絲文化。在這個過程中,粉絲文化的經濟效應日益凸顯。如今,伴隨著直播等電商形態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資本在背后的推波助瀾,粉絲則更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
在商業模式的去中心化方面,已經呈現出諸如KOL投放矩陣化、紅人主體多樣化以及粉絲關系價值化等趨勢。一方面KOL的增多給了廣告主更多的選擇范圍,使得品牌主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營銷策略自由搭建傳播矩陣,以更低的成本支出獲得更好的營銷效果和用戶體驗。同時除了具體人物KOL之外,以物、虛擬形象等構建的粉絲關系也越來越多,粉絲粉的更多是IP,在IP的品牌帶動下進行消費變現, 同時對品牌的忠誠度也逐漸提高。同時,在未來核心粉絲的呼聲甚至可以反推紅人和品牌方進行品牌創新與內容創新。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粉絲經濟行業運營模式分析及投資盈利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粉絲的力量是“粉絲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來源。所謂粉絲的力量,可以認為是在追星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情緒資本,即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投入和認同感。這種情緒資本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收益,包括購買偶像代言的商品、演唱會門票、周邊數字產品等,甚至參與到偶像的營銷和推廣活動中。“粉絲經濟”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一些明星、網紅、電競選手等依賴粉絲支持,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是粉絲力量的真實體現。
然而,“粉絲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其中蘊含的風險不可小覷。其一,一些粉絲為了支持偶像,可能會采取過激手段,如近期出現的“人肉開盒”及網絡霸凌等行為,就嚴重侵犯了他人的權益和隱私。其二,過度崇拜偶像所導致的心理依賴,粉絲或易出現價值觀扭曲的情況。另外,對偶像的熱愛也可能被不良商家和投機者利用,通過制造虛假信息和炒作話題,誘導粉絲進行非理性消費,甚至導致過度消費和浪費。這樣的“粉絲經濟”是有害的,不僅損害了粉絲的經濟利益,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更導致了經濟資源的浪費,甚至可能對社會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隨著數字中國戰略有力快速推進,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發展成效顯著,以技術驅動為核心支撐的新媒體發展不斷走向高階,新媒體對社會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的介入程度不斷加深,影響日益深刻。目前,各類新媒體應用不斷在產品、內容、渠道等環節發力深耕,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良好的體驗。依托創新驅動,新媒體環境下的粉絲經濟將呈現出更蓬勃活力,成為數字經濟領域新的增長極。
隨著內容創作者、生產者影響力的日漸增強,廣大粉絲為平臺提供海量的流量,使平臺與主流內容創作、生產者之間實現了更深層次的利益綁定。一些平臺宣稱自身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網絡服務,不承擔任何經營、監管等市場主體責任,將各類風險完全推給參與“應援”的廣大青少年粉絲群體,然后繼續有恃無恐地從中大肆牟利。如若局面實在無法收拾,引發相關輿情,則通過刪除相關內容、封禁一些關聯賬號作為姿態而敷衍了事,這進一步加劇了“粉絲經濟”的治理復雜性。
……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粉絲經濟行業運營模式分析及投資盈利預測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