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制造技術更新換代,3D打印正加速融入我們的生產生活。
3D打印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等。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人也可以直接參與3D打印過程。
3D打印,也被稱為增材制造,是一種基于數字模型文件的技術,它使用可粘合材料(如粉末狀金屬、塑料、陶瓷和生物材料等)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產業鏈而言,上游主要包括制造3D打印設備所需的零部件、打印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原材料、設計和逆向工程所需要的軟硬件;中游主要包括3D打印設備及服務;下游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汽車、醫療、教育等下游應用領域。
按照最終產品的應用領域,3D打印可分為消費級3D打印和工業級3D打印。消費級3D打印主要面對消費型、娛樂型以及對產品精度要求不高的產品,例如玩具模型、教學模型等;而工業級3D打印主要面對質量精度要求較高的航空航天、醫療器械、汽車、模具開發等下游應用場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3D打印設備產量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上半年同比增長51.6%。截至2023年底,國產3D打印裝備擁有量占全球裝備的11.5%,處于全球第二;消費級非金屬3D打印裝備市場占比位居全球首位。
3D打印產業的蓬勃發展,主要源于產業的定制化能力高,可應用的場景相當多樣,在各產業與場景的深度融合狀況也都較為樂觀。
3D打印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幾項:研發成本、設備折舊、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其中研發成本與設備折舊均是固定投入,在銷量未增長起來之前會在總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而人工成本與材料成本雖是與產量直接關聯的可變成本。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3D打印行業市場競爭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3D打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醫療、建筑、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教育等多個領域。在醫療領域,3D打印技術被用于制作義齒、骨骼、器官等醫療用品;在建筑領域,被用于制作建筑模型、復雜結構等;在航空航天領域,被用于制作零部件、發動機等;在汽車領域,被用于制作汽車零部件、原型車等。這些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為3D打印軟件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3D打印規模以上企業有近200家,但其中多為中小企業,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從《“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鏈,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改造專項,我國將增材制造(3D打印)作為未來規劃發展的重要領域。
廣東、江蘇、重慶、浙江等多地在政策文件中明確發展增材制造(3D打印)。比如廣東印發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將打造營收超1800億元的激光與增材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應用場景,隨著相關政策不斷完善,3D打印有望應用于大部分制造領域,更好造福人們的生產生活。
想要了解更多3D打印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3D打印行業市場競爭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對我國3D打印的行業現狀、市場各類經營指標的情況、重點企業狀況、區域市場發展情況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著重對3D打印業務的發展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并根據3D打印行業的政策經濟發展環境對3D打印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防范建議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