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糧行業規模情況分析
一、行業單位規模情況分析
隨著科學飲食知識的普及和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精米白面”導致的潛在健康問題不斷顯現,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功能性營養素的雜糧及其制品越來越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相比于日常主食的“精米白面”,雜糧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防治便秘,而且更有利于控制血糖、血脂、血壓和體重,進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的發病風險。因此,為了滿足國民健康飲食的需求,促進雜糧加工產業的長遠發展,雜糧加工產業應以保障國民健康飲食為己任、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客觀分析雜糧加工產業現狀,認真查找雜糧加工產業存在的問題,從而找到新常態下發展雜糧加工產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由于我國傳統的雜糧加工行業歷史悠久、區域性強,加之進入市場門檻較低等原因,導致我國目前雜糧加工企業數量眾多、布局分散、產能不大、技術不精、效益不高等問題突出。據《全國雜糧加工企業名錄大全2020更新版》收錄在營業的雜糧加工企業最新信息,我國目前規模以上的雜糧加工企業有2000余家,其中以制粉、碾米等為主的雜糧初級加工企業占50%以上,以雜糧主食和特色加工為主企業約占50%,而從事雜糧精深加工企業占比很小。
圖表:雜糧行業企業結構
二、行業人員規模狀況分析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長,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核心力量。
近年來,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長,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主體數量看,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有家庭農場393.4萬個、農民合作社208.6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107萬個,分別是2018年的6.11倍、1.10倍和2.89倍。近半數家庭農場從事糧食種植生產,糧食生產類專業合作社占比超四分之一。從經營規模看,2022年全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總面積6.98億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63億畝,同比增長17.1%,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17.6%,平均每個種糧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148.8畝,同比增長2.6%;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總面積19.7億畝次,按綜合托管系數計算經營土地面積約5.06億畝,托管服務率達24.8%。從產品供給看,2021年僅家庭農場糧食產量就超過1.3億噸,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在糧食主產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糧保供作用更加明顯。例如,山東省肥城市153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麥播種面積近28萬畝,產量占到全市小麥產量的60%以上;汶上縣9成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小麥、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種植,生產了全縣80%的小麥、70%的玉米和接近100%的大豆。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要素配置高,帶動農業產業“質量、效率”雙提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高配置下,生產經營質量和效益得到充分提升。一是現代設施投入力度大,增強了現代生產能力。從調研情況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設施投入力度普遍較大,帶來了較高的收益。例如,數字技術集成應用正在成為規模養殖場的標配,通過應用無人環控平臺、自動巡檢報警系統、智能飼喂系統等,生豬養殖勞動生產率提高30%以上,每頭出欄生豬降低成本150元左右。二是組織化、集約化程度高,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根據農業農村部抽樣調查,通過生產托管服務,使稻谷、小麥、玉米單季畝均生產成本均有所下降,畝均產量均有所增加,這“一降一升”使三大糧食作物畝均純收益分別提高23%、26.5%、20.2%。三是注重品牌建設,提高了產業發展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踐行“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發展理念,2022年擁有注冊商標的家庭農場、合作社數量分別為8.3萬個和10.3萬個,同比增長8.2%和0.9%;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家庭農場、合作社數量增加到25.4萬個和6.2萬個,同比增長12.9%、6.5%,帶動農業發展質量提升。四是風險管理投入多,增強了產業發展韌性。2022年我國糧食烘干機具保有量超過13萬臺,主要由糧食種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加工企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投資運營,有效降低了糧食產后的災害損失。根據問卷調研,山東省從事糧食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有70.4%的主體建有倉儲設施,經營規模50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烘干設備自有率達到21.1%。盡管糧食烘干設備使用季節性較強,部分糧食種植主體自行烘糧成本比外部代烘成本更高,但為防止收獲期遭受極端天氣沖擊時外部烘干點待烘糧食積壓,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選擇購置烘干設備,這也成為我國糧食應急烘干能力的儲備力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高素質人才的集合體,是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新生力量
當前及今后10至20年,是我國農業勞動力迭代更替的關鍵時期,大量懂經營、懂技術、懂市場的新生代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大軍,他們以農業為職業,以規模化經營為路徑,成為新產業新業態的領跑者。一是受教育程度相對高。問卷調研顯示,受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平均年齡46歲,半數以上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從事新產業新業態的受訪主體,平均年齡僅42.5歲,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達到67.9%。即使是整體年齡較大的糧食種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平均年齡也僅為47.8歲,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達47.7%,與全國種糧勞動力55.1歲的平均年齡和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不足10%的人力資本構成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二是閱歷相對豐富。受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中,約1/3擔任過村“兩委”干部、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等職務,近半數有過外出務工或經商辦企業的經歷。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1100萬,大多領辦或經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三是創新意識相對強。農村興起的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業態,來自于領辦者的創新意識和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這是我們調研中的特別感受。據統計,2022年開展電子商務的合作社6.3萬家,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合作社1.9萬家,從事民間工藝及制品開發經營的合作社4870家,分別較上年增長8.4%、10.0%和34.9%。農村返鄉創業人員創辦項目中,80%以上是鄉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成為農村發展的新領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科技應用的主要載體,成為科技興農的先鋒力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采納意愿強,大多成為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的平臺和抓手。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科技示范的主體。例如,山東省濟寧市2022年約10%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456戶)被遴選為市農業科技示范主體,鞏固了“專家+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特聘農技員+科技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主體。2022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成了46%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承擔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任務。調研中,山東肥城、任城、汶上等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大部分任務,為適應性種植方式選擇、專用性農機具改造提供了經驗支持。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與科技院校合作的主體。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既滿足自身發展的技術需求,也為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實驗場。在與遼寧、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頭雁”學員座談中了解到,約6成受訪主體都與高校、科研單位等緊密合作,進行新品種、新耕作方式、新農機的實驗。一些受訪主體還提出,希望能聯系更多科研資源,將“科技小院”建在農場。例如,遼寧省鐵嶺縣鑫昇地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試驗示范基地,開展了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示范、農作物兼作保護性耕作試驗、高密度玉米栽培示范、薯類全程機械化示范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系廣,成為帶領小農戶現代化生產和進入大市場的紐帶
農戶數量多、經營規模小是我國基本農情,如何帶動小農戶的現代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課題。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聯結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搭建起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橋梁。一是通過訂單農業促進農戶與市場對接。許多地方通過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訂單農業降低小農戶生產經營的成本和市場風險,全面提高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收益。如,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2021年訂單農業面積發展到22萬畝,帶動了全區四分之一的農戶(1.76萬戶),年增收約3600元/戶。二是通過聯合發展共享規模經濟紅利。2022年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數5984.4萬個,其中普通農戶成員5717.3萬個、占比95.5%。通過統購統銷、內部合作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2022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的經營服務總值為8773.5億元,成員人均享受合作社統購統銷服務1.5萬元,節約了農資成本。如,遼寧撫順王學東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為58戶社員提供農資統購服務,農資價格比市場價低20%~30%,為社員節省農藥、化肥開支110元/畝。三是通過社會化服務帶領小農戶步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2022年,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約占全國小農戶數量的35.2%,打破了小農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的局面,也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整體進程。2022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3.6%;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這些基本上是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