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雜糧泛指糧食作物,是糧食作物的統稱。五谷是指: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也習慣地將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在《黃帝內經》中,五谷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谷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報告中的五谷雜糧泛指除了大米和小麥以外的糧食作物,即雜糧=糧食-大米-小麥。
我國有世界“雜糧王國”之稱,我國生產的小雜糧營養豐富、保健功效明顯,已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據了解,我國的一些小雜糧加工品,如苦蕎掛面、燕麥片、苦蕎陳醋等小雜糧產品暢銷日本、瑞典、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很受消費者歡迎。
目前,雜糧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雜糧作為一種營養豐富、低熱量、高纖維的食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另一方面,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種植結構的調整,也為雜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雜糧產業中,燕麥、小米、玉米、高粱等雜糧作物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作物不僅具有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而且在種植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性強,因此成為了農民朋友們的重要種植選擇。
隨著雜糧消費日趨家常化,不僅日常食用雜糧的人群在擴大,還有更多家常品類在與新品雜糧、混搭版雜糧、便捷雜糧包的競爭中重新受到青睞,奪回了市場C位。隨著雜糧消費進入常態化,終端消費也將更加細致,2023年中國五谷雜糧行業市場規模達922.95億元。
整體來說,我國雜糧的產量相對主糧比較少,只能在特定的區域種植,2023年我國玉米、大豆、其他豆類、薯類產量分別為28884萬噸、2084萬噸、326.1萬噸、3014萬噸。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雜糧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小雜糧正成為農產品市場的新寵,不僅在食品消費領域倍受青睞,而且廣泛應用于保健品和食品工業原料,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在國際上,發達國家雜糧作物種植面積穩中略降,而發展中國家種植面積呈上升趨勢.在我國,雜糧地位下降,面積減少,總產量下降,單產在穩步提高.我國是小雜糧主產區之一,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當前也具有發展的良好基礎,特色和優勢.但仍存在農民種植推廣意識淡薄,優質和高科技含量品種匱乏,栽培技術落后,市場化,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在不影響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生產的基礎上,抓好種植結構調整,推進全國小雜糧的產業化種植,應成為全國農業工作新的突破點之一.而要做到這一點,一要加強引導,更新觀念,樹立小雜糧發展的戰略思想;二要加快小雜糧產業化開發推廣,在主產區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三要開展科學化種植,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開發良種資源和搞好種植技術改造等;四要引導行業聯合,發展龍頭企業,實現規模種植,系列開發,走"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路子。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門全力以赴攻難關、破難題,保持了農業農村發展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勢頭,“三農”基本盤進一步夯實,為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五谷雜糧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2.7%。
整個雜糧加工行業仍存在原料生產發展水平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加工企業規模小而分散,技術創新能力有限,市場競爭優勢不強;產品檔次低、低層次、低水平加工多、深精加工不足;雜糧加工附加值低.加工轉化率低;雜糧研究投入少,技術人才匱乏,全國性的龍頭企業尚未建成等問題。
同時,雜糧產業的加工和深加工技術也在不斷提升。通過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和技術,雜糧可以加工成各種形式的食品,如雜糧粉、雜糧面條、雜糧面包等,進一步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此外,雜糧中的功能性成分也被廣泛研究和應用,如燕麥中的β-葡聚糖、小米中的黃酮類物質等,這些成分對于預防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想要了解更多雜糧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雜糧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