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作為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和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益于國民身體健康。近年來,水產品在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2022年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48.63千克,比上年增長2.68%。
2023年水產品總產量7100萬噸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水產品總產量7100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養殖產量5812萬噸,增長4.4%;捕撈產量1288萬噸,下降1.0%。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研研究院整理
水產品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池塘里出產或生產的水產動植物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總稱。
水產品行業產業鏈上游參與主體為水產飼料、種苗、等水產養殖相關行業及船舶,漁具等水產捕撈相關行業;中游參與主體為各類水產品、水產加工等;下游為餐飲、醫藥、休閑食品等。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和城鎮化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也逐步改善,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量處于逐年增長態勢,對品質好、價格高的水產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直接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水產品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物流體系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人們對水產品的消費能力提升,我國水產品將逐漸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發展。在水產企業對國內銷售渠道和銷售網絡不斷的開拓下,我國水產品消費內銷市場將呈現巨大的潛力。
根據國家標準GB/T 41545—2022,我國水產品及水產加工品可分為活鮮品、凍品、干制品、腌制品、熟制品、罐頭制品、魚糜及魚糜制品、水產調味品、水生生物活性物質、海藻膠及制品、飼料原料、珍珠類等13種類別。
為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以來,農業農村部調整漁業發展補助資金使用方向,將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設施設備建設作為新增支持內容,推動了將水產品初加工收益留在產地、留給農民。
項目自2021年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拿出10多億元支持各地水產企業、合作社建設暫養凈化、冷藏冷凍、原料處理、分級分割、滅菌包裝、生態環保等設施設備。
小龍蝦是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養殖品種,也是大眾消費的網紅水產品。由于每年上市時間比較集中,容易出現季節性供需矛盾,影響養殖戶的收益。在項目支持帶動下,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小龍蝦加工企業較2021年新增近40家,加工產值較上年增長35%,小龍蝦冷藏加工能力大幅提升。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各省統計數據看,安徽、山東、湖南、云南、寧夏等多地淡水產加工能力提升10%以上,一些養殖企業、合作社開始從傳統養殖向“生產+加工+流通”方式轉變,產品供應由單一的原材料向半成品、預制品、定制化產品供應轉型升級,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
受日本核污水排放影響,國民海鮮消費信心不足,將轉向消費河鮮、湖鮮、江鮮等淡水養殖的水產品。
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直接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我國水產養殖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養殖水域周邊污染、養殖布局不合理,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等問題。對此,為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未來水產養殖行業的主要趨勢之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迅速普及,未來依靠設備實現自動化的管理和控制這些要素,減少水產養殖的風險和降低水產養殖的成本。
報告對中國國家 “十三五”經濟和社會運行和成果進行分析、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行業供需形勢、進出口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水產品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十四五”中國水產品行業將面臨的挑戰、行業的區域發展狀況與競爭格局。報告還對“十四五”全球及中國水產品行業發展動向和趨勢作了詳細分析和預測,并對水產品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
想要了解更多水產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水產品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