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水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競爭也日益激烈。各國紛紛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管和品牌建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水產品是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水產動植物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總稱。這包括捕撈和養殖生產的魚、蝦、蟹、貝、藻類、海獸等鮮活品,以及經過冷凍、腌制、干制、熏制、熟制、罐裝和綜合利用的加工產品。這些產品營養豐富,風味各異,是人類攝取動物性蛋白的重要食品來源之一。按生存環境,水產品可分為海產品和淡水產品兩大類;按出產方式,可分為養殖水產品和捕撈水產品;按保存方式,可分為鮮活水產品、冰凍水產品、干、腌制品等;按生物種類形態,可分為魚類、蝦類、蟹類、貝類、藻類等。
雖然水產品消費在我國動物性食品消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其消費量與豬牛羊肉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消費的主要水產品為鮮活、冷凍水產品,但隨著水產品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熟制干制品等產品需求量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重視,對水產品的檢測也越來越嚴格,許多的時候采取顯微鏡對水產品進行檢測,檢測水產品的雜質顆粒、原蟲等,使水生動物疾病檢測技術能力顯著提升,已經成為水產發展必要環節。
水產業是我國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從基本國情出發,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改革經營管理體制,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加強資源養護,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水產業發展道路。
過去十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增長了9倍;人均占有量增長了7.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實現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提高到近70%,養殖區域從中東部延伸到西部各個省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水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特征和成果是外向型水產業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
2022年上半年,國聯水產的水產食品經營情況有多改善,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2.73億元,較上一年度同期增長了19.52%。2018年至2020年,國聯水產的水產食品毛利率也呈現出下滑的趨勢,2021年回升至16.41%,但2022年上半年再一次出現下滑,不過國聯水產的水產食品毛利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上。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水產品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2024年1月中國水產品進口數量為41萬噸,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13萬噸,同比增長45.5%;進口金額為178909.8萬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39145.4萬美元,同比增長27.9%。2023年1月中國水產品進口數量為28噸;進口金額為139764.4萬美元。2024年1月中國水產品進口均價為4363.65美元/噸,2023年1月水產品進口均價為4991.59美元/噸。
2024年1月中國水產品出口數量為40萬噸,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10萬噸,同比增長34%;出口金額為198307.6萬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31887.8萬美元,同比增長19.2%。2023年1月中國水產品出口數量為30噸;出口金額為166419.8萬美元。2024年1月中國水產品出口均價為4957.69美元/噸,2023年1月水產品出口均價為5547.33美元/噸。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消費者對健康、營養食品的需求增加,水產品作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其市場需求將持續擴大。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水產品的消費量和品種需求都在增加。
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使得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能夠保持新鮮度,從而擴大了水產品的銷售范圍。此外,養殖技術的創新,如海水淡化、智能化養殖等,也將提高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滿足市場需求。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水產品市場提供了更廣闊的銷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消費者可以方便地獲取水產品,推動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水產品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