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行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乳制品,還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就業。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乳制品的消費量持續增長,奶牛養殖行業正逐步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和高效化。本文將從市場現狀、挑戰與機遇、未來發展規劃三個方面對奶牛養殖行業進行深度分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會上分享的調研數據,證實了當前奶源過剩帶來的行業周期困境。2024年4月—5月,龍頭乳企平均每天噴粉的生鮮乳達到2萬噸,約占收奶量的25%。截至6月底,龍頭乳企奶粉庫存量不低于30萬噸,生鮮乳過剩情況顯著高于2023年。
業內人士認為,造成我國奶業進入下行周期的原因之一,在于供給增長但消費增速下滑。2019年—2023年,我國牛奶產量復合增長率達到7%。而尼爾森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逐年下降,分別為7.9%、-6.5%、-2.4%。另據第三方數據,2023年,國內液奶消費量同比下降2.15%,嬰幼兒奶粉銷售額同比下降13.9%;2024年一季度,乳品消費仍有待提振。
目前,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奶牛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數據顯示
2023年是奶牛養殖業十幾年來最具挑戰性的一年,國內原料奶連續第4年增長超過6%,總產量已實現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奶業競爭力提升行動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全國奶類產量達到4100萬噸左右”的目標。受消費環境影響,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乳制品制造商之間價格競爭激烈。
需求不振加之奶源過剩,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奶價持續下降,奶價和成本首次倒掛。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2024年5月,奶價平均為3.34元/公斤,同比下降0.55元,但全成本僅下降0.31元,公斤奶利潤空間為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記錄以來首次進入負值。這意味著本輪調整周期嚴峻程度超過2016年—2017年,行業虧損面超過80%。
奶牛養殖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原始畜牧業興起于新石器時代,十九世紀中期近代奶牛養殖技術通過多種渠道引入中國,形成了我國延續至今的奶牛養殖業。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資本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了先進的養殖技術及牛場經營理念,奶牛存欄數迅猛增長。
我國奶牛養殖主要有草地放牧方式、家庭農牧混合方式、集約化規模養殖等三種方式。但近年隨著消費者對乳制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個體散養經營牛場缺乏專業水平的簡單飼養管理,已經無法供應現代化乳制品加工企業需求的高品質原料奶。而規模化養殖具有管理規范、產奶量穩定、原奶質量高、抗風險能力強等優勢。因此頭部乳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紛紛開始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布局高品質牛奶生產、規模化養殖基地。目前規模化養殖已成為國內原奶行業的主流趨勢,各領先企業紛紛發展規模化養殖,成為國內原奶行業的主力軍。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奶牛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