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即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新技術可自動識別動物的數量、種類,生態監測技術實現了由傳統人為觀測向技術捕捉的轉變。”29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監測和針對性評估,既要用好常規生態監測方法和手段,又要用好現代化遙感監測手段,不斷提高主動發現問題的監測能力。
40年來,伴隨著我國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生態環保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擁有與生態環保相關的企業220.9萬余家。
環保科技成果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表現突出。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至2023年間評選出的173項獲獎項目,年度產值高達300億元,涉及專利1500多件。
可以說,生態環保產業發揮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生力軍作用,為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生態分區管理對檢測提出了更高要求,為精準檢測設備企業帶來利好。北京蘭友科技總經理馬放均介紹,公司研制的土壤采樣制樣存儲智能化設備,解決了土壤手工監測誤差大、監測周期長、質量難以控制、難以溯源等行業痛點問題,能為生態分區管理提供精準檢測結果。
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與綠色低碳發展內在要求仍存在差距。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實現源頭減量、過程減排、末端治理和綜合利用等,都將為環保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各類環保企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加大創新力度,錯位差異化發展。
生態環保企業應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環保產業未來出路應該是一個‘大’字,我們要做‘大環保科技、大環保產業’。將來環保產業要走出去,要走向深處,探索沒有人做的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環保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還在低端運行、低端發展、低端競爭。這就反映了我國環保產業還有待提升。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發展要立足生態、走入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了2027年和2035年目標。《意見》強調,“十四五”時期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時期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時期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表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雙碳”戰略目標、美麗中國建設、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時代主題對應著不斷增長和變化的生態環保產業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市場。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部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機制,針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公開曝光109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并查處5000多個生態破壞重點問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已達99.1%,實現了人為干擾數量和面積明顯“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在生物多樣性智慧化監測監管方面,我國各地已經建立了數字監管系統,研發了物種自動識別系統等,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評估水平大幅提升。比如,江蘇省建成了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生物多樣性鳥類觀測站,4個月累計觀測到鳥類約68萬只;內蒙古自治區率先構建覆蓋全區所有生態系統的“一站多點”式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體系。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