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
3月17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提到,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到202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蓋、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體系健全、機制順暢、運行高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全面建立,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要求,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區域差異,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
《意見》明確,制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制定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為重點,以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為基礎,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手段,以信息平臺為支撐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伴隨環保行業的發展,環境監測產業也不斷升級。
生態環境部:未來5年推進數智化轉型 創新監測手段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未來5年,我國將加速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創新監測手段,實施四大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新發布的《意見》明確,我國將通過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技術,基本完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智能化改造。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目前我國立體監測網絡還存在明顯短板,長期以來,監測體系更多依賴地面監測站點,天、空監測能力比較欠缺。新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中,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占有突出地位,將補齊一體化監測能力的短板,打造生態環境監測的“千里眼”。
根據新發布的《意見》,未來我國將把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基遙感都融入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推動多種監測技術手段融合組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等區域將率先開展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生態環境行業分析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生態環境治理行業對于改善環境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在,由于工業污染、汽車尾氣等污染源的增加,空氣、水體等環境受到了嚴重污染。因此,生態環境治理行業的發展,有助于減少污染源,改善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印發的《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動綱要(2021-2030年)》明確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業誠信自律機制,推行行業自律規約,推動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加強行業自我監督。開展“我是環境守法者”承諾活動,促進企業自覺守法誠信經營。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健全企業信用評價制度,擴大信用信息應用范圍,推動建立行業信用聯合激勵懲戒機制。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生態環境行業報告對國內外生態環境行業的供給與需求狀況、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市場消費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研究了主要生態環境品牌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中國生態環境行業將面臨的機遇以及企業的應對策略。報告還分析了生態環境市場的競爭格局,行業的發展動向,并對行業相關政策進行了介紹和政策趨向研判。
想要了解更多生態環境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