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解釋,再制造是指將損壞或報廢的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再制造產品可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可節約生產成本50%、節能60%、節材70%、減排80%,具有較好的經濟和資源環境效益。
再制造有別于“修補”、“翻新”、“改裝”,不是“二手產品”,后者采用的是傳統技術和普通材料,沒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其產品質量性能不及原產品,而前者采用高新工藝技術和高性能新材料,對舊件進行全壽命設計功能的修復和再制造,有嚴格檢測手段和質量標準,使產品性能達到或超過原產品。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再制造市場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分析:
再制造產業工程機械再制造方面,隨著基礎建設的拉動,工程機械市場需求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走高,而高需求帶來的是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工程機械作為內燃機產品的第二大使用行業,雖然工作范圍僅限于工地,但由于其密度大,排放情況又劣于汽車,對環境的污染更為嚴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呈不可逆轉趨勢。
再制造產業中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方面,汽車發電機、起動機再制造是通過對回收的廢、舊汽車發電機,起動機的拆解,表面處理,再加工,零部件檢測,再裝配,整機測試等工序完成再制造生產全過程。
工業化、城鎮化推動了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加劇了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構建循環經濟、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關注,大力開展再制造工程是實現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再制造業市場前景預測
作為一種循環經濟模式,再制造對現有制造業具有重要意義,能否充分利用再制造更好地消化陳舊設備,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國的再制造有兩種,一種是針對零部件的再制造,另一種是針對整機的再制造。
再制造產業在我國已發展數十年,由最初面臨重重困難,各項工作難以展開,發展到目前獲得了國家政府機關、行業領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從2005年開始,國家從技術支持、產品質量規范到財政扶持與補貼,對再制造行業給予支持。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再制造行業將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
鄭杰: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循環經濟最典型的產業,再制造能夠通過對舊產品的修復和升級,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的同時減少資源浪費和碳排放。中國的再制造行業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再制造市場規模從無到有并不斷擴大。我國再制造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直到2008年由發改委負責牽頭組織再制造企業試點工作后,在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的雙重推動下才獲得了快速發展。近幾年來,汽車零部件、冶金動力裝備、工程機械是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再制造板塊。
技術進步不斷助力再制造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再制造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逐步形成了以復合表面工程技術、納米技術、激光技術、數字技術等為核心的再制造關鍵技術群。我國舊件再制造率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想要了解更多再制造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再制造市場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