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房地產行業快速增長,但高增長過后,隨之而來的是產能出清以及行業結構的深度調整,我國房地產行業正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
目前,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24個月同比下滑,顯示出市場的調整趨勢。這可能與政策調控、經濟環境、消費者預期等因素有關。當前,商品房市場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方面,開發商的投資開發速度可能超過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對購房的需求可能受到經濟壓力、政策調控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減弱。一線城市群和成渝地區商業地產銷售占全國比重快速上升,這可能與這些地區的經濟活力、人口流動和消費能力有關。而三四線城市商業企業經營業務持續收縮,反映了這些地區商品房市場的疲軟態勢。
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在2010-2021年期間呈現上升態勢,但上升速度減慢。2017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突破16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突破13萬億元。2017 -2021年期間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均維持在較高區間,其中銷售面積的上升幅度較小,銷售金額保持一定的上升規模。截至2022年8月份,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8.79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為8.6億元。
去年,1-9月份的房地產開發投資與銷售數據還是有壓力的,但是也有一些好的表現,比如銷售端有幾點是值得肯定的:第一,銷售數據經連續兩個月出現環比正增長;第二,待售面積數據有了積極向好的表現,說明去庫存工作到位了;第三,銷售端包括購房定金、個人按揭貸款數據、企業到位資金狀況已經開始回正,說明銷售數據開始回暖,企業的資金狀況也將有所改善。
1—3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26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9.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3.4%。新建商品房銷售額21355億元,下降27.6%,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0.7%。
1—3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25689億元,同比下降26.0%。其中,國內貸款4554億元,下降9.1%;利用外資7億元,下降11.9%;自籌資金8681億元,下降14.6%;定金及預收款7435億元,下降37.5%;個人按揭貸款3643億元,下降41.0%。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商品房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近十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同時消費能力不斷增長,大大帶動了我國商品房市場不斷增長,據統計,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比2019年增長14.3%,兩年平均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1%。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屋竣工面積為4.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9.8%,較1-8月提升0.6個百分點。竣工面積明顯增長說明保交樓工作在穩步推進,項目復工和建設交付加快進行,這也是樓市信心的關鍵所在。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持續收緊,旨在穩定房價、防范金融風險。政策調控的加強使得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開發商在供應端趨于謹慎,而購房者則更加理性。
在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大框架下闡述了房地產發展方向,具體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二十大報告的再次強調彰顯政策定力,同時也意味著"房住不炒"將成為我國長期堅持的房地產行業定位,接下來房地產發展的落腳點將更多聚焦在保民生、提品質上。
隨著市場供應過剩和購房者需求的減少,房企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為了去庫存、回籠資金,房企普遍加大了促銷力度,通過降價、優惠等方式吸引購房者。
全國22城集中供地政策持續調整。為引導房地產行業理性競爭,2021年全國22城首次采取集中供地模式,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在首輪集中供地過程中,部分城市通過禁止“馬甲”拍地、穿透購房資金、限制土地成交后股權轉讓等方式加強房企購地資格審查。
中國的城市化率仍在不斷提升,未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的總數量還非常龐大。這為商品房市場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間。
想要了解更多商品房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商品房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