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障礙,也是建設綠色城市、低碳城市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享單車投放規模已突破500萬輛,其中,在北京和上海,共享單車全年騎行數量都超過了10億次。
共享單車1小時價5年翻5倍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共享單車曾經以其便捷、環保和經濟的特點,成為人們短途出行的選擇。近日,在廣州、成都等城市,多個品牌的共享單車提高價格:工作日起步價為前10分鐘1.5元,節假日、周末起步價則為前10分鐘1.8元。超出10分鐘,以1元/15分鐘計費,時長不足1個計費周期需按1個計費周期計算費用。此前這兩地的工作日起步價普遍為1.5元/15分鐘。
共享單車經歷“彩虹大戰”到如今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之后,價格一直在上漲。2016年9月,摩拜和ofo相繼進入市場時,共享單車最初價格為0.5元/半小時,如今從市場平均水平看,一小時收費5元左右已成普遍現象。這也意味著8年時間,價格漲了4倍。
共享單車的價格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成本、需求、競爭、政策等。漲價越來越頻繁,且漲幅越來越大,這讓不少用戶感到難以接受。
整體看來,共享單車企業還是希望通過漲價的方式,倒逼用戶用包月、包年的方式消費,以此增加穩定收入,提高騎行黏性。
統計顯示,全國發生在軌道站點周邊的“兩輪出行”占其出行總量20%以上。因為能和地鐵、公交等交通工具實現快捷接駁,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市民們出行目的地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首選伙伴。
《2023兩輪綠色出行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居民自行車單次平均騎行時間為13.6分鐘,相較于2022年同比提升7%。其中,騎行用戶中,私人自行車用戶僅占38.4%。共享單車在滿足通勤需求方面作用巨大,而私人自行車則被更多用于滿足居民健身、娛樂、社交目的。
目前,共享單車行業已形成以哈啰、美團、青桔為代表的頭部品牌格局。這些企業憑借較大的資金規模及數據驅動的精益化運營,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
共享單車是一個重資本、重運營、重人力的業務,需長期持續投入。單輛車每日的運維開銷在0.5-1元間,一年下來運維成本達182.5-365元。整體來看,一輛共享單車一年所需的成本為357.5-640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共享自行車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目前我國自行車每年有約7000萬輛的產量,其中80%都出口,國內銷售的主體已多是私人玩家,而用于代步的市場基本已被共享單車所占據。
長期以來,共享單車的盈利問題都受到外界關注。共享單車的成本并不低。公開數據顯示,一輛共享單車的制作成本在700-1100元間,如果按4年的使用周期計算,一輛單車的年均攤成本為175-275元。
哈啰單車在2021年啟動美股上市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整體凈虧損分別為22.08億元、15.05億元、11.34億元。滴滴將共享單車劃進其他業務板塊,2023年該板塊虧損51.48億元。
根據美團財報,2022年,美團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新業務經營虧損283.79億元,2023年虧損收窄至201.66億元。提及收入增長、虧損收窄的原因,美團稱主要是商品零售業務的增長。由此看來,漲價也是各個共享單車平臺減虧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價格也會隨之變化和調整。未來共享單車或許還會微漲,也可能受自行車廠家各類折疊等新型自行車擠壓市場,也可能會降價。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共享自行車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