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行業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領域,它主要圍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以及實現碳的凈零排放目標展開。碳中和行業通過綜合運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植樹造林、碳捕捉與封存(CCUS)、碳匯開發等多種手段,抵消企業、團體或個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達到相對“零排放”的目的。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碳中和戰略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分析
碳中和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變化)預計將超過409億噸,其中全球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預計達到368億噸,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1.1%,達到創紀錄的水平。這表明當前全球遠未達成整體減排目標。
以“全球升溫1.5℃”為界限,全球還有大約2500億噸的碳排放空間,而按照過去平均每年約54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有50%的概率在2030年結束前耗盡所有“碳預算”并突破1.5℃的臨界點。
極端野火對碳排放的貢獻顯著,如2023年加拿大的碳排放量因極端野火而上漲到該國平均排放水平的6~8倍。中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截至2024年2月底,國內八大區域碳市場累計碳配額成交量達6.72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95.96億元。這表明中國碳市場正在逐步成熟和發展。
根據《2023中國企業碳中和貢獻力研究報告暨50強榜單》,傳統能源行業、新能源行業及能源產業鏈企業在碳中和貢獻力方面均有顯著表現。其中,電力企業在碳源減排和碳匯吸收、碳金融、數字雙碳方面普遍表現突出。
一、政策風險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政策的推動和支持,但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投資風險。政府可能會根據國內外形勢和碳中和進展情況調整政策方向、力度和措施,從而影響碳中和項目的投資回報。此外,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策差異也可能導致跨國投資的風險增加。
二、技術風險
碳中和行業依賴于技術創新和突破,但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也是投資風險的重要來源。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等在研發、示范、商業化等階段都可能面臨技術失敗、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等風險。此外,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可能導致已有投資迅速貶值。
三、市場風險
碳中和行業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周期、能源價格、消費者偏好等。市場需求的變化可能導致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等風險。同時,市場競爭的加劇也可能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
四、財務風險
碳中和項目的投資規模通常較大,資金回收周期較長,因此財務風險也相對較高。項目可能面臨資金短缺、融資成本上升、資金鏈斷裂等風險。此外,項目運營過程中還可能面臨成本超支、收益不達預期等風險。
五、環境與社會風險
碳中和項目的實施需要充分考慮環境和社會因素。項目可能面臨環境保護法規的嚴格限制、社區反對、公眾輿論壓力等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導致項目延期、成本增加甚至取消。
六、供應鏈風險
碳中和項目的實施需要依賴于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供應鏈中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項目受阻或失敗。例如,原材料供應不足、生產設備故障、物流運輸中斷等都可能對項目造成嚴重影響。
綜上所述,碳中和行業的投資風險涉及多個方面,需要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投資者應關注政策動向、技術發展趨勢、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措施以降低投資風險。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應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并降低相關投資風險。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碳中和戰略深度調研及發展預測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