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指對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碳交易市場是由政府通過對能耗企業的控制排放而人為制造的市場。
通常情況下,政府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額,并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至企業。如果未來企業排放高于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采用節能減排技術,最終碳排放低于其獲得的配額,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多余配額。雙方一般通過碳排放交易所進行交易。
全國碳市場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國碳定價的主體機制。
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為企業提供了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的直接經濟激勵。企業為了在碳市場中獲得更多配額或銷售富余的碳減排量以獲利,將積極投入資金研發低碳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等先進技術。這種市場機制有效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的加速發展,為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 249.19 億元。其中,第二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63億噸,累計成交額172.58 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主體更加積極。
2024年以來,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后,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成為我國推出的又一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市場政策工具。兩個碳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互補銜接、互聯互通,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規,《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是我國碳交易的綱領性和基礎性政策文件。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我國碳交易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碳排放權因其綠色金融屬性日益受到市場青睞,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價格已成為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活動的基準參照,這一價格杠桿有效激發了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活力。在此背景下,火電行業的能效顯著提升,能源結構得以優化調整,彰顯出碳排放權交易在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65億噸,成交額約270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第二個履約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增長19%和89%。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48元/噸,上漲至7月26日收盤價91.6元/噸,上漲了90.8%。
盡管碳交易行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市場認可度仍有待提高。部分企業和投資者對碳交易產品的價值和潛力認識不足。碳交易市場的制度設計仍需不斷完善。例如,林業碳匯入市交易條件較為嚴苛,制約了地方林業碳匯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隨著法律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監管的加強,碳交易市場將更加規范化、透明化。除了傳統的碳排放權交易外,林業碳匯、碳信用等新型碳交易產品將不斷涌現,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將推動碳交易行業的創新升級。例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碳排放數據的質量和準確性。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我國碳交易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