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滿三周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披露數據顯示,15日全國碳市場收盤價報87.05元/噸,與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首日的開盤價48元/噸相比已近翻倍。
站在新起點上,加快推進升級擴圍成為下一步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課題。發電行業配額分配優化完善,全國碳市場擴容步伐也在加快,預計水泥和鋁冶煉兩個行業或將率先納入。
碳市場,也稱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政府為落實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會設定一定時限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并且以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給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
我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第二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從可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規模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今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逐步提速。繼1月份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重啟后,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
三年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進入到第二個履約周期后,全國碳市場交易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19%,成交量增長了89%,參與交易的企業增加近50%。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65億噸,累計成交額269.7億元。
目前,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碳交易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研究顯示:
碳排放權交易的價格如果越高的話,意味著企業在購買碳排放權配額的時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對于一些有盈余配額的企業來說,它可以通過出售配額獲得更高的收益。通過價格的高低來激勵或者影響企業的決策。
碳價的提高無疑能促使市場內的2000多家火電企業增強節能減排的意識。目前正值夏季火電發電高峰,在湖北省的華電襄陽公司,從周邊農村收集來的樹皮、谷殼等農林廢棄物被送入這臺氣化爐中,通過氣化反應產生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再送到燃煤發電機組內進行混合燃燒。曾經這家企業以煤炭為主要燃料,通過建設這個生物質發電項目,每年可以替代標煤1.8萬噸左右,可以減排二氧化碳約5萬噸。企業實現了整體能耗的降低。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碳配額的價格作為激勵方式,鼓勵企業更多減排,并將富余的碳配額出售獲得經濟激勵。
目前我國碳市場已進入第三個履約周期。就在7月2日,生態環境部就《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數據顯示,對2023年和2024年的碳排放基準值進行適度調整,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低碳發展要求與企業履約壓力;二是簡化了配額計算流程和參數,減少了企業在執行過程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提高了碳市場的運行效率;三是提出了配額結轉規則,健全了碳市場制度,有助于提高碳市場流動性。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碳交易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