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隧道建設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隧道,作為一種修建在地殼表層下、穿過山體或水下的通道,其目的是為了供車輛和人員通行。它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縮短行駛里程、提高行駛速度、改善行駛環境,并幫助車輛和行人穿越各種自然障礙(如海底、大山等)。隧道主要由洞身、襯砌、洞口等部分組成,其中僅洞口露于地表,作為隧道的標志。根據其所在位置和功能,隧道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山嶺隧道、水下隧道、城市隧道等。這些隧道在修建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的地質條件、水文環境以及交通需求。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體中,鋪設鐵路或修筑公路供機動車輛通行的建筑物。隧道的結構包括主體建筑物和附屬設備兩部分。主體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門組成,附屬設備包括避車洞、消防設施、應急通訊和防排水設施,長的隧道還有專門的通風和照明設備。
隧道根據其所在位置可分為山嶺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類。為縮短距離和避免大坡道而從山嶺或丘陵下穿越的稱為山嶺隧道;為穿越河流或海峽而從河下或海底通過的稱為水下隧道;為適應鐵路通過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稱為城市隧道。按交通用途可以分為公路隧道和鐵路隧道;按照隧道的長度,可分為短隧道、中隧道、長隧道、特長隧道。
近日,在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發布的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志性工程中,我國有9項工程入選,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榜首。其中,中國鐵建參與設計建造的6項工程入選,分別是大瑤山隧道、西康鐵路秦嶺隧道、青藏鐵路新關角隧道、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
鐵一院設計、中鐵十八局承建的西康鐵路秦嶺特長隧道于1999年9月6日貫通,Ⅰ線隧道全長18460米,Ⅱ線隧道全長18456米,隧道最大埋深1600米,是當時我國洞身最長、埋置最深、圍巖特硬、工程規模最大的隧道。秦嶺隧道是我國第一次采用GPS全球定位儀、首次引進當時世界最先進的TBM掘進機修建的特長單線鐵路隧道,設計施工過程中克服巖爆、涌水、高溫等地質災害,在國內首次應用防災、報警、消防滅火裝置體系,安裝了長期使用的永久通風系統等。秦嶺特長隧道榮獲了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魯班獎、詹天佑獎、FIDIC“全球百年優秀工程”大獎。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隧道建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近幾十年,我國鐵路隧道的數量、長度均增長迅速。建國初期,我國鐵路隧道僅有429座,鐵路隧道總長度112千米。隧道工程技術人員不斷突破技術、完善施工方法與措施,從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隧道工程進入高速發展期。特別是近十五年來,鐵路隧道發展更為迅速,共建成鐵路隧道9,260座,總長約15,316千米,占中國鐵路隧道總長度的78%。
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公路隧道年均增長率高達20%,且有逐年加快的趨勢。近年來,在隧道建設技術不斷提升的推動下,我國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就。2016-2022年,我國隧道總里程呈逐年增長趨勢,截止2022年底,我國隧道總里程達到48762公里,較2021年增長3008.1公里。
在公路建設中,過去普遍做法是盤山繞行或切坡深挖,然而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這種做法不僅顯著降低行車效率、提高汽車油耗、增加車輛磨損和交通事故發生率,還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隨著社會經濟和生產需求的發展,高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大量出現,對道路的修建技術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線路順直、坡度平緩、路面寬敞等。
隧道建設行業不斷引入新技術和新材料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例如,鉆爆法、盾構法等多種施工方法的應用使得隧道建設能夠適應不同的地質條件和施工環境。同時,隧道工程地質勘察技術的綜合應用也為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和營造安全可靠施工環境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綠色施工理念的推廣,隧道建設行業越來越注重環保和節能。未來隧道建設將更加注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采用綠色建筑材料和環保施工技術實現綠色施工和低碳發展。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隧道建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