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作為自然界的一條脈絡,承載著水資源的流動和生態系統的平衡。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許多河道出現了污染、淤積和泥沙堆積等問題,嚴重威脅著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而言,水環境治理工作總體任務可分為三類,即污染控制、水質改善和生態經濟修復,三類任務各有側重,相互關聯,分別代表水環境治理的三個階段。水環境綜合治理從全流域水環境管理的理念出發,通過頂層設計和規劃,將傳統碎片化的單體污水治理項目集中打包為系統性工程。水環境綜合治理主要包括市政污水廠及管網的投資、建設、運營;河道提標治理;流域綜合治理(河流、湖泊等)及景觀提升;水質凈化與維護及生活污水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尾水的生態深度處理。
我國水環境治理行業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自 2015 年起,我國水環境治理相關產業政策密集發布,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期,市場需求加速釋放。在“ 高質量發展” 目標的引領下,目前我國水務行業已進入從規模拉動向高質量服務的升級階段。傳統水務基礎設施經過多年市場化發展,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治理需求仍在不斷升級,污水直排、合流制溢流污染、初期雨水污染等問題仍需重視。
2022年年末,全國城市排水管道總長度91.35萬公里,同比增長4.73%;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2.16億立方米/日,同比增長4.04%。2022年,污水處理率98.11%,比上年增加0.22個百分點;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06%,比上年增加1.47個百分點。
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河道治理工程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清淤是保障河道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對于航道、水源地和城市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清淤可以減少水流阻力,恢復河床的自潔能力,改善水動力條件,提高水生生物棲息地的質量,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然而,清淤工作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如清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清淤作業對周邊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等。因此,為了實現清淤工作的高效作業,需要根據不同河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清淤策略和技術措施。
在2024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談及水利改革創新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時指出,水利部門創新應用特許經營等多種模式,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投入水利項目建設。一季度,落實水利建設投資778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3.3%;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93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為歷史同期最多。其中,廣東、河北、浙江、福建、四川、山東等6個省份完成投資超過了100億元,有效發揮了拉動經濟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河道治理工程行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遙感技術、大數據、無人機等現代技術的應用,使得河道治理工作更加精準、高效。同時,生物治理、生態修復等技術的應用,也為河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河道治理工程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根據《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針對水環境治理工作,“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開展污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解決鄉村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以鄉政府駐點和中心村為中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協同機制,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湖泊、城市水體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可見,水環境綜合治理行業在未來預計仍將獲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業發展將持續向好。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河道治理工程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