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傳感器市場在過去幾年內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海洋傳感器在多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等。這些領域對海洋傳感器的需求不斷上升,推動了海洋傳感器行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科學、合理地開發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過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海洋環境不被污染,為海洋生物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提高其繁殖的質量和數量,而且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另一方面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可以為海洋能源等開發提供監測數據等。同時,我國是海洋災害高發地區,加強海洋預報預警監測,可以盡量趨利避害,維護海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海洋的總體面積占據了地球表面積的71%,眾多礦物能源、海水能源以及生物能源蘊含其中,這些實際上能直接或者間接創造經濟效益,而且,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夠幫助減輕陸地資源的重要途徑,對人均資源占有量達不到世界人均資源占有量的中國,更要注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海洋監測工作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監測質量與檢測技術手段密切相關。目前海洋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有:衛星和航空遙感系統;船舶、浮標、潛器、海床基、臺站等自動監測系統;采樣和分析系統。
當前,國內在近海和常規傳感器上初步實現了國產化,但深海和中高端核心傳感器仍高度依賴歐美進口設備,整體傳感器技術水平和國外先進產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據2020年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傳感器發展藍皮書》報告,中國高端傳感器的應用市場幾乎被國外壟斷,尤其是高端傳感器市場,90%以上仍需要靠進口,其中“海洋傳感器”基本依靠進口。“這不僅極大限制了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的發展,也存在市場壟斷、技術封鎖和信息安全風險等隱患。”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海洋漁業、石油開發、深海采礦、海洋捕撈以及軍事等領域對海洋傳感器的需求不斷上升,海洋傳感器行業在中國市場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核心傳感器需要突破“卡脖子”技術限制,實現國產替代。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建設海洋強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堅實的人才、產業、技術和經濟基礎保障。”曾國中認為,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方面,廣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建議有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選準突破口,配套政策,強鏈補鏈,用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先行先試,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同時,爭取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提升廣東海洋科技基礎創新能力,堅持保護優先,科學發展,共同守護好人類共同家園。
目前,世界沿海國家的潮位觀測網以及全球性的海平面高度觀測網絡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日趨完善。潮汐觀測儀器設備(潮位儀)隨之快速發展,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測量準確度已可達到毫米級。按工作原理分,潮位儀主要有聲學式、壓力式、浮子式、氣泡式和雷達式等類型,國外同時也在研發GPS驗潮及潮汐遙感測量等技術。
目前,海流計已經實現了商業化。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式海流計、壓力式海流計、電磁式海流計以及聲學海流計等。聲學多普勒海流計采用聲遙測方式,對被測流場無干擾,能夠獲得高精度的速度信息,成為當前廣泛采用的測流儀器。現在世界上應用比較廣泛的測流設備主要有挪威安德拉海流計,以及美國RDI公司、Sontek/YSI、NorteK等公司的海流計產品。
……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