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技術是一項當今世界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之一,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構成信息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正是由于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和投入開發,傳感器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從事傳感器研制生產單位已超過6500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1000余家,日本有800余家。
海洋領域自然也缺少不了傳感器技術,它是海洋儀器設備的基礎,其各方面性能是衡量儀器設備好壞的關鍵,同時也是調查數據質量的保證,各種數據訂正方案應運而生。
海洋傳感器簡述
海洋傳感器在海洋監測、探測和觀測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可測量并提供各種海洋環境要素,如溫度、鹽度、電導率、深度、水色、底質和壓力等基本物理海洋學要素的原始數據,不僅用于海洋科學研究,還是海洋資源開發領域應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數據源。
海洋傳感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更新換代,而且還可能建立新型工業,從而成為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
開發海洋資源的前提是海洋信息的實時收集與檢測,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海洋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實現海洋環境實時監測、海洋信息實時采集,海洋信息智能采集成為保證海洋環境監測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衛星遙感、雷達、聲吶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海洋信息的獲取更加精準和全面。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海洋信息的處理和分析能力,為各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洋信息在多個領域都有應用價值。在科學研究方面,海洋信息可用于揭示海洋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推動海洋科學的進步。在經濟發展方面,海洋信息可用于評估和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海洋信息可用于監測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軍事方面,海洋信息可用于戰略預警、情報偵察和作戰指揮等。
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進行海洋環境監測,通常會使用各種技術手段和設備,如衛星遙感、無人機、海洋浮標、水下機器人等。這些技術和設備可以幫助科學家收集關于海洋環境的大量數據,包括海洋溫度、鹽度、流速、流向、生物量、化學污染物濃度等。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目前,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目前國內的海洋傳感器仍主要依賴進口,國內的研究機構和企業經歷了靠購買國外的主要元部件從事系統集成到模仿國外的技術路徑從事國產化制造的過程,雖然在過去20年里也做出了樣機,但是性能、尤其是穩定性還缺乏競爭力,無法達到國際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需求的日益拓新,無線傳感技術日漸為人們所熟知。我國擁有極其遼闊的海岸線,設計海底勘測、海洋軍事偵察等應用時,都離不開海洋傳感技術的支撐。
海洋水下立體觀測系統裝備的建設,除了有更為成熟的海洋觀測平臺以外,搭載在海洋平臺上的海洋傳感器陣列成為海洋水下立體觀測的關鍵。不同類型的海洋水下觀測平臺,在搭載海洋觀測探測儀器、海底取樣等水下作業裝備之后才能完整構成裝備體系,也才具備充分發揮綜合技術體系效能的可能性。發展可供潛水器搭載的各類傳感器、探測裝置、通用/專用作業工具,是水下作業技術的基本模式,也是人類認識海洋、開發深水資源的重要途徑。
在未來的海洋水下觀測體系中,海洋傳感器技術朝著系列化、模塊化、標準化、通用化方向發展,海洋觀測平臺技術朝著多樣化、多功能等方面發展。
報告對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市場供需形勢、新產品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報告還對全球海洋傳感器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海洋傳感器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傳感器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海洋傳感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