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水陸交通的集結點和樞紐處,是工農業產品和外貿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裝卸貨物、上下旅客、補充給養的場所。
我國港口主要為腹地型港口,周邊地區的經貿狀況,特別是貨源腹地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等因素,對于港口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港口吞吐量是宏觀經濟與全球貿易的晴雨表,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強相關的周期性。1至4月,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5.5億噸,同比增長5.2%,其中內、外貿吞吐量分別增長3.5%和9.1%;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403萬標箱,同比增長9.0%。
港口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按規模分類:特大型港口(年吞吐量>3000萬噸)、大型港口(年吞吐量1000~3000萬噸)、中型港口(年吞吐量100~1000萬噸)及小型港口(年吞吐量<100萬噸)。
按地理位置分類:海港、河港、湖港及水庫港等。其中,海港又可根據港灣形態特征進一步分類,如內灣型海港、外灣型海港等。
按用途分類:商港、軍港、漁港、工業港和避風港等。商港是水陸運輸的樞紐和貨物的集散地,軍港專供海軍艦艇使用,漁港供漁船停泊和補給,工業港是工礦企業專用港口,避風港供船舶躲避風浪。
發展港口和臨港經濟,進而帶動更多相連城市及腹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解決發展赤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2023年以來,國民經濟整體上延續了回升向好的態勢,支撐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長。2023年1—11月,我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155.1億噸、46.2億噸,同比分別增長8.4%、9.6%,增速明顯快于2020—2022年3.8%、1.2%的平均增速。
其中,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9.3億噸,同比增長7.1%,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5.8億噸,同比增長10.7%,較上年同期加快11.2個百分點。
從分區域吞吐量完成情況看,整體發展格局保持相對穩定。其中,長江三角洲占比26.9%,穩居各區域之首,山東、津冀和珠三角位列第二梯隊,分別占18.4%、17.7%和14.7%,山東連續第三年超過津冀位列第二位;西南、遼寧和東南作為第三梯隊分別占8.5%、6.9%和6.9%。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港口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港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開路先鋒的作用。“十四五”期間,是中國從“港口大國”邁向“港口強國”的關鍵時期。
智能化程度已成為衡量港口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各大港口緊抓數字經濟發展契機,積極推動智慧港口建設,實現智能化發展。《“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進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構建泛在互聯、柔性協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交通系統”。
2023年,港口行業先后發布《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推進鐵水聯運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關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關于公布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項目(第一批)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推動港口行業加快向智慧、綠色低碳、專業化、大型化、系統化等方向發展。
展望2024年,在各項穩經濟、穩外貿政策“組合拳”支持下,預計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速約4%,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速約3%。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港口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