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的完整和穩定是貨幣政策順利運行的基礎。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為推動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黃金“統購統配”制度徹底結束,標志著中國黃金市場正式形成。2002年和2003年,國務院兩次發布關于取消部分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取消了人民銀行關于黃金行業的行政審批項目13項。現在我國黃金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運行。
中國是黃金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黃金市場應該是一個有著合理分層的、多元化的市場體系。中國黃金市場的架構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體系,涵蓋了市場主體、市場類型、監管機構以及市場功能等多個方面。中國黃金市場的架構的完善和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黃金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國際化,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圖表:2021-2023年國內原料黃金產量
數據來源:中國黃金協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黃金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國內原料黃金產量為375.155噸,同比增長0.84%,其中,黃金礦產金完成297.258噸,有色副產金完成77.897噸。另外,2023年進口原料產金144.134噸,同比增長14.59%,總計全國共生產黃金519.289噸,同比增長4.31%。
一、我國黃金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黃金礦業方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礦業領域監管和產業政策出現新變化,如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氰渣列為危險廢物管理、礦業權出讓收益制度改革等,導致黃金勘查開發投資、黃金產量雙下降。“十三五”期間,國內金礦勘查投入合計 93 億元,比“十二五”下降 67.59%,年均降幅達 27.06%;礦產金產量年均降幅 4.48%。同時,我國金礦儲量占資源量的比例僅為 13%,遠低于全球 50%的水平,資源靜態保障年限僅為 5 年。黃金礦山逐步轉向深井開采,當前我國深部采礦理論、技術裝備水平與礦業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黃金企業整體規模偏小,缺乏超大型跨國礦業公司,控制的礦產資源量與礦產需求不均衡、不匹配,“走出去”海外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化經營及資本運作能力不足。
2、在黃金消費方面:黃金珠寶業存在品牌建設滯后、產品同質化、文化創意欠缺、營銷創新不足等問題。相比于國際頂級珠寶首飾品牌,國內首飾加工和鑲嵌技術、工藝水平存在差距,導致行業整體毛利率較低,產品附加值提升緩慢,我國亟需打造自主高端化品牌。黃金飾品加工業與信息化、高新技術融合不夠,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完善。黃金珠寶業供應鏈體系集中度較低,有待渠道整合。國內黃金消費缺口大,“十三五”期間我國黃金消費缺口達 60%。
二、我國黃金市場積極探索“雙軌模式”
“雙軌模式”既黃金實物與黃金投資衍生品種的并行發展,讓黃金在以其本身具備有形價值的基礎之上開創更加廣闊無形的衍生品市場。
在“雙軌模式”下,黃金不僅保留了其本身的有形價值,作為基礎資產進行實物交易,而且開創了更廣闊的無形衍生品市場。一方面,實物黃金作為資產配置的必需品種,是黃金市場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圍繞實物黃金積極創新開發衍生產品,如黃金期貨、黃金ETF等,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和風險管理工具。
我國黃金市場積極探索的“雙軌模式”是指黃金實物與黃金投資衍生品種并行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是為了促進中國對未來黃金市場的發展戰略,并貼合民生投資需求。
三、國內黃金工業發展的策略分析
1、推進產品標準和品牌建設,加強質量管控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完善和修訂黃金工業標準體系,建立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上下游協同的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組織開展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建設宣貫活動,加大品牌培育和宣傳力度,提高品牌影響力。整合行業研發設計力量,徹底解決黃金產品同質化、貼牌代工、低價競爭、服務水平低的問題,打造國際一流品牌。加強質量管理數字化創新與應用,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生產過程控制及質量管控體系,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和追溯機制。
2、完善黃金交易市場,擴大黃金市場影響力
進一步完善我國黃金市場自身功能和國際化進程,加強國內外期貨與現貨市場互聯互通,不斷創新投資者教育、滿足各類市場主體需要,更好地服務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穩固上海黃金交易所全球最大場內現貨黃金交易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全球第二大黃金期貨市場的地位,以及商業銀行黃金業務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市場交易規模,增強國際黃金市場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