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僅是重要的商業業態和消費空間,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傳播的展示窗口。
實體書店,被譽為城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態的縮影。但隨著互聯網和電子書籍的崛起,一些實體書店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壓力,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挑戰。因此,如何引領社會大眾關注實體書店、走進實體書店,成為國內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用戶越來越追求高品質、個性化、多元化的閱讀生活。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相比,數字化電子出版物具有存儲量大、檢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優點。所以,數字化閱讀日益受到各國年輕人的歡迎和追捧。
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70億
《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0億,同比增長7.53%,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占網民規模的比例,首次超過50%。19-45歲是數字閱讀用戶主力,總占比達62.7%,60歲及以上用戶占比也有所增長,活躍度和參與度都保持高水平。
日益增長的用戶規模帶動市場的繁榮發展,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達567.02億元,同比增長22.33%,其中,大眾閱讀、有聲閱讀、專業閱讀三大細分市場份額基本穩定,仍是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從作品數量來看,2023年中國數字閱讀平臺上架作品總量5933.13萬部,網絡文學、電子書以及其他類型的作品量均有所增長。
我們的報告《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實體書店行業如何破局?
面對數字技術的沖擊,有的書店“倒下”,有的則轉型成為網紅打卡地、城市旅游目的地。書店+作家+圖書+文創=核心競爭力。實體書店要超越單一圖書銷售的功能定位,拓展多元業態,以消費者的感官、情感和精神體驗為中心,注重藝術空間營造,強化消費場景的互動體驗,不斷提高創意策展力和活動組織力。
實體書店,又稱作紙質書店、實體店,是指按照一定規模從事紙質書籍(如各類圖書、報刊雜志)的零售活動的商業機構
中國實體書店產業鏈上游主要以圖書出版社為主,隨著中國實體書店多元化經營策略的成熟,上游產業開始陸續設計到餐飲、文化領域;實體書店下游產業主要以消費者為主,根據實體書店多元化經營定位差異,實體書店逐步對下游消費者進行分化經營。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在線上,實體書店正在從與互聯網“抗爭”,走向借勢互聯網造節、直播、新媒體平臺等,互相融合。不僅借力“雙11”、“雙12”帶動銷售增長,還通過直播、新媒體社群等,積極沉淀不同客群,并通過引流至線下活動,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越來越多的書店不斷求新求變,深耕主題特色,提升服務專業性,更加精準把握讀者的閱讀喜好和消費行為,讓讀者感興趣并留下來,最終形成購買力。
有業內人士認為,書店作為一種外在的空間形式,如何真正立足內容不斷創新,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書店轉型發展亟須考慮的命題。
北京發行集團外部董事劉明清認為,AI技術的發展為讀書帶來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高效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為出版業和圖書館等領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AI技術可以構建智能問答系統,幫助讀者解答閱讀中的各種疑問,提供相關解釋和背景知識,極大增強了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AI技術還可以便捷、準確地將文字轉化為語音,為視力不佳或無法手持書籍的讀者提供語音朗讀功能,同時也可以為忙碌的人提供在駕駛、休息等時間聽書的機會。
想要了解更多實體書店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