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是城市文化的特色風景線。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傳承和交流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盡管互聯網時代的沖擊讓實體書店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實體書店依然有著堅實的底氣和無限的潛力。
“書店+咖啡”“書店+文創”“書店+線下活動”……近年來,實體書店不斷融合新業態,以“書店+”模式打造更多元的消費場景,精準定位用戶需求,為顧客拉滿體驗感。同時,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與網紅經濟的催化,一個又一個網紅書店在網絡平臺上浮現,成為不少民眾讀書、打卡的好去處。
為確保書店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書店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書店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閱讀方式變得更加多樣,手機閱讀、電子書市場迅速崛起,但是目前中國仍有高達51.6%的人更傾向于紙質閱讀的方式,同時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從2009年到2013年實現翻倍增長,直至今天一直維持在4.5冊之上。國民閱讀傾向和人均紙質閱讀量充分表明目前紙質閱讀市場仍然非常可觀,中國實體書店的反戰現狀不斷好轉。
在書店創辦熱潮中,追求“高顏值”成為一個顯著特征。美輪美奐的設計,高雅精致的布局和時尚愜意的環境不僅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地標”,更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前來“打卡”。從前些年前的紛紛關門倒閉,到如今購物中心,商業地產,社區,景區積極引入,實體書店走出低谷,2018年展現出罕見的擴張之勢。2018年,各地新華書店集團,大型連鎖書店,新興獨立書店大部分投入開店熱潮;開店數量最高的大型連鎖書店,一年新增店鋪100家以上;多個城市宣布了年度新增數百家乃至上千家的書店扶植計劃。實體書店的復興與政府的扶持政策直接相關。自2016年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中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具體措施。
網絡書店的沖擊,讓實體書店不得不努力探尋吸引消費者重回書店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恰逢社會整體富裕程度提升,消費者開始追求消費升級。于是,新一代追求'美感'的書店便應運而生。在這輪開店熱潮中,“高顏值”,“最美”等成為形容這些書店的高頻詞。許多書店內還開辟休閑區域,提供餐飲服務,進行復合經營。高顏值”提升了書店的關注度,消費者造訪書店,到書店“打卡”的熱情前所未有,書店顧客明顯回流網絡上,年輕人到“網紅書店打卡”成為一種潮流。2015年中國實體書店數量從2010年的22.4萬家減少至18.5萬家,2016年起開始回升,2022年中國實體書店數量約在24.2萬家左右,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25萬家。
實體書店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未來,中國突實體書店應用出用戶定位,建立優質顧客資料庫,為消費者差別選書,提高實體書店單店輻射功能。書店經營者應當具體分析消費者需求,針對不同需求進貨或開展營銷推廣活動,再從選址、進貨、營銷等各方面打造品牌特色。書店也應當建立優質顧客資料庫,可以定期向顧客發送新書信息或營銷信息,為其選書推書,維護客戶資源。
渠道進行線上線下結合,實體店中保留轉銷量較高的圖書,而其他長尾產品則可以通過網絡書店來吸引消費者。面對目前高額的經營成本,實體店線下擺放所有圖書既不便于消費者選擇,又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針對線下銷量較低的圖書,實體書店可以開通網店,拓寬銷售渠道,也可以吸引其他網上買書的消費者。
今年,中央宣傳部辦公廳、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實體書店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刻認識實體書店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意義,支持實體書店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引導實體書店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鼓勵實體書店參與公共閱讀資源建設,推動實體書店與公共文化機構融合發展。
未來,欲了解更多關于實體書店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競爭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