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主要由伺服系統、控制器與減速器三大核心零部件組成,是新興技術的載體、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裝備。
我國從整機、基礎部件、軟件等多方位加大支持工業機器人技術突破及轉化應用的力度,助力國產機器人產業駛入快車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全球第一,在這一過程中,綠的諧波等科創板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加速崛起,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金名片”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前景分析及深度調研咨詢報告》分析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裝置。它依靠自身的動力和控制能力實現各種功能,能夠自動執行工作。工業機器人可以接受人類的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能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行動。它們由主體、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主體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還有行走機構,而控制系統負責發出和執行指令,驅動系統則通過接收指令來行走和工作。
在人口紅利消退、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今天,工業機器人以高精確度、高穩定性、低成本等優勢,決定了其成為替代制造業各類繁重、乏味或有害環境下體力勞動工作的“良配”。無論是汽車、機械加工、電子電氣、食品、物流等各個行業,還是焊接、搬運、加工、裝配等工業生產各個環節,都能看到機器人的身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195億美元,同比增長11%。
中國龐大的制造業體量孕育出全球最大規模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3年我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當年銷量達3.66萬臺,占全球的20.52%。截至目前,此格局已經持續了11年。
從機器人“四大家族”中的安川電機的訂單情況來看,其訂單量同比下降 11%,降幅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環比改善, 2018Q4 收窄 16pct。分業務來看,其主要業務運動控制訂單同比下降 8%,較 2019Q1 收窄 18pct;第二大業務機器 人訂單增速降幅較 2019Q2 收窄 5pct。訂單增速降幅的收窄,同樣呈現出弱復蘇跡象。
目前,伺服系統是工業機器人的“動力系統”,是核心零部件中國產化率較高的部件。2013年以后逐步延伸產品線至伺服、低壓變頻器領域,2015年突破磁編技術,是國內首家突破磁編技術編碼器的企業。公司介入伺服市場的時間點不算早,但經過不懈努力,通用伺服系統國內占有率位居第二,打破了外資品牌在中高端伺服系統市場的壟斷格局。”
幾家企業認為,通過工業機器人創新升級推動加快實現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自主可控,已成為行業共識,無論是國產化還是新技術演進,都將為國產機器人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綠的諧波表示,公司緊抓機電一體化趨勢,將諧波減速器與電機、傳感器等組合,不斷豐富和優化相關產品結構,帶動全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將緊跟下游市場需求,搶先布局旋轉關節、電液驅動關節兩大主流技術,滿足未來移動機器人一體化關節等領域的需求。
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自2013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目前已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落地,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日漸壯大,國產化格局已站在量變到質變的拐點。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達到52.45%,從銷量口徑上首次實現對外資品牌的反超。
作為新興技術的載體、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裝備,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產生了新變化。那么。
工業機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關鍵指標。IFR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6倍,排名躍升至全球第5位,僅次于韓國、新加坡、德國和日本。“十四五”機器人產業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要較2020年實現翻番,意味著到時要達到500臺/萬人左右,未來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4-2029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前景分析及深度調研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