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芯片行業概述
芯片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又稱集成電路。目前除部分國際巨頭外,芯片行業已形成設計業、加工制造業、封裝測試業三業分離、共同發展的局面。芯片是信息產業的基礎,一直以來占據全球半導體產品超過 80%的銷售額,在計算機、家用電器、數碼電子、自動化、電氣、通信、交通、醫療、航空航天等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領域中都有使用。
二、芯片行業市場調研
日前,SIA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2月份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總額為462億美元,與2023年2月份的 397億美元相比增長了16.3%,但與2024年1月份的476億美元相比下降了 3.1%。
從地區來看,中國(28.8%)、美洲(22.0%)和亞太/所有其他地區(15.4%)的同比銷售額均有所增長,但歐洲(-3.4%)和日本(-8.5%)的同比銷售額有所下降。
一枚芯片,從設計開始,到到達用戶手中為止,沿著整條生產流程,需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基地輾轉超過70次。
比如荷蘭的ASML造出光刻機,美國的英偉達設計了芯片架構,臺灣的臺積電用ASML的光刻機來生產英偉達的芯片,這是大家互相分工、共同合作產出的人類智慧結晶。
有數據顯示,一枚芯片從設計到組裝完成,最終來到我們的手中,中間要穿行4萬公里以上,足夠從北京到華盛頓飛兩個來回還有找。
然而,正如張忠謀所言,近年來芯片行業全球化受到極大挑戰,這一歷經幾十年才形成的規則與秩序正逐漸發生變革。
當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實施管控,不遺余力遏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之時,芯片產業的全球化已經迎來了實質性的崩潰。
近期美國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芯片和半導體制造設備出口限制,新規限制涉及AI PC供應鏈。根據IDC預估,2023~2028年,中國AI PC(AI筆記本電腦和AI臺式電腦)滲透率將從8.1%上升至84.6%,中國AI PC市場將快速增長。美國新規預計將對中國AI PC供應鏈造成影響,AI PC芯片國產化重要性凸顯。
日前,SIA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2月份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總額為462億美元,與2023年2月份的 397億美元相比增長了16.3%,但與2024年1月份的476億美元相比下降了 3.1%。
其次,在進出口格局上,中國芯片業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2021年進口額為4156億元,但連續兩年下滑至2023年的3495億元。與此同時,出口在2021至2022年間穩定在1500億元,2023年微降至1360億元,但仍高于進口。這種趨勢表明,中國芯片產業正在逐步實現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
在技術進步方面,中國芯片業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些企業如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在芯片設計領域領先全球,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企業在芯片制造方面競爭力十足,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等企業在封裝測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外,華為設計的3nm手機SoC顯示出中國在某些芯片領域已具備先進技術。
三、芯片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芯片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為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強勁推動力量。2023年為了鼓勵行業發展、規范行業秩序,我國各級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等一系列針對芯片行業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提出基于能源電子需求,發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調制器芯片、光傳輸用數字信號處理器芯片、高速驅動器和跨阻抗放大器芯片;著力提升芯片供給能力,積極協調芯片企業與應用企業的對接交流等舉措。此外,我國政府還提供了財政、稅收、融資等資金支持,為我國芯片實現技術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及市場環境。
然而,中國芯片業在某些領域仍存在技術和設備上的差距。例如,在半導體設備方面,尤其是光刻機領域,中國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度較高。此外,美國對華芯片產業的嚴厲打擊和出口管制也對中國芯片業的發展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中國制造2025》等,旨在提升本土芯片制造業的實力。這些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提供稅收和財務支持,并計劃在2025年前實現國內芯片在關鍵領域的自給率超過70%
更多關于芯片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芯片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