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是指與地理環境相關的各種物質的數量、質量、性質、分布特征、聯系和規律等的數字化、文字、圖像和圖形等的總稱。它屬于空間信息的一種,其核心特點是位置識別與數據的緊密結合,這是地理信息區別于其他類型信息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地理信息還具有多維結構的特點,可以表示和分析地理現象的三維空間特征和隨時間變化的特征。
2022年我國地理信息行業總產值達到8315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地理信息數據服務產值占比最高,達到38.6%,其次是地理信息軟件和硬件產值,分別占比28.7%和23.1%,地理信息工程服務產值占比9.6%。
預計2023年全年我國地理信息行業總產值將達到10650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中,地理信息數據服務產值將達到4300億元,同比增長29.8%,占比40.4%;地理信息軟件產值將達到3400億元,同比增長30.6%,占比31.9%;地理信息硬件產值將達到2100億元,同比增長24.4%,占比19.7%;地理信息工程服務產值將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22.9%,占比8%。
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地理信息行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7.5%。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對地理信息技術的重視和支持,以及各行各業對空間信息服務的需求和應用的不斷擴大。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地理信息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報告指出,目前北斗系統在軌衛星共46顆,衛星健康狀態良好,運行穩定,均在入網提供服務。與此同時,我國遙感衛星已形成由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組成的強大對地觀測體系,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發展迅猛,商業遙感衛星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主體。截至2022年末,我國民用遙感衛星在軌工作衛星數量為294顆。2022年新增在軌工作衛星109顆,占總數的37.1%。商業遙感衛星在軌工作衛星數量189顆,在民用遙感衛星中占比64.3%,是公益衛星的1.8倍。2022年新增遙感衛星中,商業遙感衛星占82.6%,是公益衛星的4.7倍;2022年新增商業遙感衛星數量是2021年的3.3倍、2020年的6.4倍。
今年以來,隨著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帶動了自動駕駛、數字地球、共享出行等融合型新業態發展。
自然資源部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以北斗導航、衛星遙感、地理信息應用等為重點,推動地理信息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支持企業拓展國際業務。此外,我國將有序推進各類地理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繼續支持遙感應用服務、地理信息與地圖服務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面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的信息化多業共生、融合發展的模式。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使用推動了地理信息產業更快發展并不斷融合,催生出了符合大眾需求的新產品、新內容,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向個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了測繪地理信息產業能力及服務范圍,加速實現信息獲取實時化、信息處理自動化、信息服務網絡化、信息應用社會化。這些變革對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業內優質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地理信息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