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及海參產業的逐漸規范化,我國海參產業一直處于擴張態勢。2015-2021年,我國海參養殖面積整體呈增長態勢,2021年海參養殖面積為24.74萬公頃,同比增長1.89%。
外海網箱養殖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海參苗種暫養和成品養殖方式,并成為全國海參養殖產業鏈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2021年全國普通網箱(含其它品種)養殖面積378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1.45%,其中遼寧地區普通網箱養殖面積1637萬平方米。隨著防浪裝備和網箱材料的不斷進步,加之海參飼料的大規模生產,未來網箱將成為成品海參主要來源。
海參市場現狀分析
從海參的產業鏈來看,上游為活海參的養殖、捕撈領域,包括苗種、飼料、人工礁石、抽水機等原材料,海參行業的發展較多地受到上游養殖、捕撈的影響。近年來,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國家對海洋捕撈采取了較多的限制措施,因此海參行業更多依賴于活參養殖領域;下游為海參深加工產品的銷售。
海猛子”是沿海漁民對海參捕撈者的俗稱。海參在我國有悠久的食用歷史,是藥食同源的典范。目前我國有約140種海參,包括刺參、梅花參、花刺參等,刺參是其中較為知名的海參種類。近年來,我國海參產業一直處于擴張態勢,海參主產區“三足鼎立”的趨勢更為明顯。數據顯示,以遼寧為核心地區的傳統海參養殖基地養殖面積約占全國的61%,產量約占26%;山東煙臺、威海、青島等原主產區和東營、濱州等刺參養殖新興產區養殖面積約占全國的34%,產量約占54%;以福建霞浦為養殖核心的南方區域是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的一股力量,以占全國不足1%的養殖面積生產出產量約占全國16%的海參。海參是單一產值最大的海產品,海參產業已經形成一條從育種、養殖、加工、流通到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2022中國漁業年鑒》測算,海參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千億元,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一條海參產業共富之路正在緩緩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農村部制定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指出,提升水產供種能力。以魚、蝦、蟹、貝、藻、參為重點,適當兼顧兩棲爬行類等其他品種,完善保種、育種、擴繁、防疫等基礎設施條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種業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培育育繁推一體化領軍企業。這也是國家層面第一次把海參與傳統“魚蝦貝藻”一起列為水產種苗繁育的重點。“把好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是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海參的良種培育為什么重要?其本質還是為了提高海參種質的優良性和苗種生產的穩定性,保障海參產量、改善海參品質、提升養殖效率,從而促進產業長期穩定發展,對于提高海參養殖的經濟效益,保持我國海參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最近這十幾年,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都在瞄準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這也是海參產業較為明顯的變化趨勢之一。”
新品種的推廣,在提高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棒槌島1號”這一品種養殖2至3年即可收獲,養殖收獲時體重平均可達297克,較未選育群體提高了52.1%,畝產也可提高20%以上。“水院1號”在養殖中成活率、生長速度可提高30%以上,池塘養殖產量高。
海參產業市場面臨問題分析
首先,海參產業正處于持續擴張的態勢,形成了從育種、養殖、加工、流通到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海參的養殖成本逐漸降低,產量逐漸增加,從而滿足了市場的需求,為海參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深加工產品的多樣化也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例如海參膠囊、海參口服液、海參糖果等產品相繼問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品牌建設加強,通過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度,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然而,海參產業在發展中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種質資源短缺、市場競爭加劇、產品良莠不齊以及品牌營銷短板等問題仍然存在。同時,濫用藥物和疾病頻發等問題也對海參養殖產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此外,極端天氣對海參養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防御不足可能導致大量海參死亡,給養殖者帶來重大損失。最后,銷售渠道單一也是海參產業面臨的一個痛點,一旦主要銷售渠道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庫存增加,影響產業的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海參產業市場雖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仍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未來,海參產業應關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市場拓展以及風險防控等方面,以實現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海參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海參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