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民上網”催生出來自各個領域、風格各異的“平民偶像”。與此同時,粉絲群體的范疇也從曾經的以青少年群體為主,擴大至不同年齡段和社會圈層的受眾。在數字經濟進一步下沉的趨勢下,幾乎每一個互聯網受眾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納入到“粉絲經濟”中,并通過直播間消費、打賞、控評等方式為自己的“偶像”埋單,“粉絲經濟”的外延也隨之不斷擴大。泛化的“粉絲經濟”與網絡平臺、新媒體互利共生,在動輒制造數以千萬計的資金流的同時,也由于粉絲規模形成的凝聚性、聚集性,出現了“泛飯圈化”特征,對相關治理提出新的挑戰。
首先,輿情發展及互聯網信息巨量傳播的不可控性,導致塑造集體情緒與行為的“飯圈效應”極易出現。粉絲通過文字、圖像、短視頻等不同形式擁護偶像,或對自己偶像的“對立方”實施“圍剿”,其聲量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的傳播都可能獲得幾何式增加,其帶動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也可能被快速放大,甚至造成“失控”局面。
為確保粉絲經濟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粉絲經濟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粉絲經濟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粉絲經濟行業運營模式分析及投資盈利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粉絲的力量是“粉絲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來源。所謂粉絲的力量,可以認為是在追星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情緒資本,即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投入和認同感。這種情緒資本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收益,包括購買偶像代言的商品、演唱會門票、周邊數字產品等,甚至參與到偶像的營銷和推廣活動中。“粉絲經濟”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一些明星、網紅、電競選手等依賴粉絲支持,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是粉絲力量的真實體現。
然而,“粉絲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其中蘊含的風險不可小覷。其一,一些粉絲為了支持偶像,可能會采取過激手段,如近期出現的“人肉開盒”及網絡霸凌等行為,就嚴重侵犯了他人的權益和隱私。其二,過度崇拜偶像所導致的心理依賴,粉絲或易出現價值觀扭曲的情況。另外,對偶像的熱愛也可能被不良商家和投機者利用,通過制造虛假信息和炒作話題,誘導粉絲進行非理性消費,甚至導致過度消費和浪費。這樣的“粉絲經濟”是有害的,不僅損害了粉絲的經濟利益,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更導致了經濟資源的浪費,甚至可能對社會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9.33萬場,同比增長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同比增長673.49%;觀眾人數6223.66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倍。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五月天、劉若英等歌手北京演唱會的觀眾中跨城觀演比例均超40%,周杰倫呼和浩特演唱會跨城購票觀眾比例超70%。2023年端午假期期間,國內演唱會、音樂節周邊商圈酒店預訂量同比上漲超過300%。剛結束的周杰倫2023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海口站就是最好的例證。演唱會在四天內為海口吸引來15.46萬人次游客,實現旅游收入9.76億元。9.76億元是海口端午假期旅游收入的3倍,甚至比海口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高出約1億元。
粉絲經濟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傳統的粉絲文化往往需要同產品綁定,比如某位作家的作品,某位歌手的創作,某位球員的出色表現等,但到了網紅時代,偶像僅依靠獨特的人格魅力甚或所謂顏值就能夠獲得大量的粉絲。在這里,情感和價值觀認同超越了理性,成為了偶像和粉絲之間最有力的連接紐帶。
正因為受到更多心理因素影響,各種粉絲文化現象也就變得更加難以把握,它們往往難以預測,也難以被復制。偶像不像傳統產品,在被粉絲接受之前,偶像的制造者往往并不確定這些偶像在哪方面的特質會受到追捧。
此外,受感性驅動的“粉絲經濟”也具有不穩定性,一個個具體的網紅現象則更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些特征都說明“粉絲經濟”具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對于投身于“粉絲經濟”的企業而言,這些風險都是實實在在、利益攸關的。
未來該行業潛力極大,更多粉絲經濟行業發展趨勢,請點擊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粉絲經濟行業運營模式分析及投資盈利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