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學研定義及分類
產學研合作指的是以產業界(或企業)、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為三大基本主體與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合作從事研究、開發、產業化等創新活動,不斷進行知識傳遞、知識消化、知識轉移、知識創新的非線性的復雜過程,以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功能。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產學研合作項目模式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種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有效形式。例如“推進產學研合作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建立的4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干科研機構,構建了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有效解決我國產業集中度分散、技術領域原始創新匱乏、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受制于人的突出問題。
(2)1+1+1平臺
1+1+1聯合創新平臺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產學研合作模式,是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當地企業三者共同建立的研究院、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等技術創新機構,現已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
(3)與地方對接合作
這是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科研創新優勢全方位服務于社會的一種較高模式,是高校科研院所與地方整體對接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不同于與企業單一合作的簡單模式
(4)校地共建、一園多校的大學科技園
立足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以名校為依托,整合高校與地方資源,采用校地共建、一園多校的大學科技園模式,促進研發和成果轉化的研發平臺、孵化平臺和產業化基地的建立。
(5)政用產學研協同,推動創新2.0時代的創新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和發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識分享的壁壘,消融了創新的邊界,推動了創新2.0形態的形成,并進一步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及活動邊界的“消融”。如果說創新1.0是工業時代沿襲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則是與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相適應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開放的創新形態。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學2.0、技術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政府在創新平臺搭建,用戶在創新進程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信息時代知識社會下創新形態的轉變也推動了科技創新動力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
(6)政產學研金五位一體,推動區域經濟提升
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采用集官產學研金五位一體,經常性地開展產業技術培訓講座、專題知識講座、實際操作培訓、行業科技咨詢,幫助區域內成員企業解決各種實際應用中碰到的技術難題;推介聯盟成員的科技成果,促進官產學研各方溝通,推動區域塊狀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
二、國內科研經費支出
從國家層面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R&D經費支出比重為6.65%。國內科研經費支出金額的逐年增長為國內產學研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圖表:2021-2023年國內科研經費支出(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整理
三、產學研發展SWOT分析
產學研合作發展SWOT分析
(1)優勢分析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助推器,推動企業與高校優勢互補、協同創新。一方面,高校發揮科研人才的作用,依托穩定的科研體系和研發能力支撐,以科研成果轉化助推產業發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一起,利用各自的要素優勢,取長補短、分工協作,共同實現技術創新(科研成果由雙方共享)。該模式有三個好處:一是多方參與下,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產業化優勢與研發機構的科研優勢,形成互補;二是合作開發,雙方結合度較高,有利于后續的技術合作與創新;三是產學研各方作為同一個利益共同體,有相同的目標,創新的熱情也更高。
(2)劣勢分析
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時代,產學研結合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創新模式,以及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廣泛共識。我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積極開展與產業界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產學研結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各種形式的合作已在全國普遍展開。然而,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還沒有形成全面有效的支撐;二是體制機制不健全,產學研結合松散,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持續穩定的合作不夠;三是科技創新資源分散,資源利用和投入產出效率不高,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撐服務。
(3)機會分析
創新能力不足是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痛點和難點,技術攻關難、先進設備短缺、高端人才資源短缺等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空間。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技術、人才、實驗室,企業擁有生產能力、市場渠道,通過產學研合作,二者形成優勢互補,能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變現。
(4)威脅分析
一是產學研協同主體目標不一致,導致產學研同創新的動力不足。企業的目標是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高校的科研人員的目標則是多產出具有原創型的科技成果,努力爭取使學術成果推動科學發展;二是企業和高校科研人員之間缺乏合適的風險分擔與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在產學合作過程中,由于中介失靈而產生的合作深化問題,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四是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產學研協同創新融資渠道不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產學研合作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公共經費的支持,但是卻難以滿足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需求。企業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面對承擔高風險的壓力往往望而卻步,希望政府或其他方面共擔風險。但目前由政府、風投機構、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共同構成的多元化投資體系還有待建立健全。
四、我國產學研合作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近年來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以及企業研發費用的增長,國內產學研市場規模即使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市場規模由2021年的3465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763億元,三年間累計增長了近300億元,年均增長速率約為2.87%。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以及產學研機構持續不斷地涌現,預計到2025年年底國內產學研市場規模將可達4000億元以上。
圖表:2021-2023年國內產學研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根據市場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