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突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取得發展;60年代歐洲的很多農場轉向生態墾植,70年代末東南亞地域開始研討生態農業,走可繼續發展的路線成為世界各國農業進行的共同選擇。目前,各地已經探索出許多獨特而實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旨在通過綜合運用生態學和農業學原理,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近年來,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生態農業產業鏈得到了快速發展。
本文將詳細介紹生態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情況,并選取幾個典型特色區域進行深入分析。
生態農業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的復雜系統,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銷售等環節。以下是對這些環節的詳細介紹:
農業生產是生態農業產業鏈的起點,包括農田管理、種植與養殖等環節。在生態農業中,農田管理注重有機耕作、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以減少對土壤與水資源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例如,采用輪作、間作等種植制度,增加土壤肥力;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制作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生態農業種植面積已達到1.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0%。
農產品加工環節是將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過程。在生態農業中,農產品加工注重綠色加工,以保持農產品的原始品質和營養價值,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例如,采用物理、生物等綠色加工技術,減少化學添加劑的使用;利用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制作飼料、肥料等,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態農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統計,2023年我國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10%。
農產品流通環節是將農產品從生產地區運輸到銷售市場的過程。在生態農業中,農產品流通需要建立可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同時提供農產品的品牌保障。例如,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追溯管理;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消費者對生態農業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據統計,2023年我國生態農業農產品流通總額達到8000億元,同比增長12%。
農產品銷售環節是將農產品銷售給終端消費者的過程。在生態農業中,農產品銷售渠道包括農貿市場、超市、電商平臺等多種方式。其中,電商平臺的發展為生態農業產品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效率和消費者購買的便捷性。據統計,2023年我國生態農業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到2000億元,同比增長20%。
二、典型特色區域概述
吉林省德惠市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企業,通過產業化進行農畜產品的轉化和精深加工,實現“種植-養殖-加工”相配套,實現生產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其主要產品為肉雞、肉牛、玉米、大豆、水稻。生產特點在于養殖肉雞、肉牛產生的廢棄物、糞便可用于肥田,農田產出的玉米、秸稈等又可作為雞、豬的飼料,完成資源的多級轉化利用,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東海縣近年來積極探索實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縣在82%以上的新栽桑樹、林園中套種了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同時放養雞、鴨、羊,發展多層次立體循環農業。
生態農業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的復雜系統,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過加強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銷售等環節的銜接和協同,推動生態農業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同時,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欲知更多有關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的相關信息,請點擊查看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態農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