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替代農業研究運動的推動下, 為了尋求中國農業持續發展模式,以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和以邊 疆同志為首的一批農業領導者,提出“中國生態農業”概念。即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 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以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為發展目標的新型農業形式,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一、生態農業產業現狀
近年來,全球多個國家開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整體種植面積正在不斷上升。根據最新整理的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球生態農業種植面積達到1億公頃,比上年提升約15%。到了2022年,生態農業種植面積繼續保持上升態勢,超過了1.2億公頃,較2021年同期增長約20%,同比加快約5個百分點。
截至2021年末,澳大利亞的生態農業種植面積占全球總量的比重接近20%,排在首位;其次為中國和西班牙等國家位于其后,同年生態農業種植面積占比分別為14%和6%左右,占據全球第二和第三的位置。這些生態農業區域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形成了生態農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乃至生態農業省等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農業體系。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態農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在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目前,中國生態農業模式大致可分為物質多層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模式、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模式等。這些模式在不同地區得到了廣泛實踐和應用,有效地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農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農業研發及農資供應兩個環節;中游為農產品生產,包括動物農產品生產和植物農產品生產;下游為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形成了完整的生態農業產業鏈。
為了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安排27億元資金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在全國建設300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600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確保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6%以上。此外,政府還加強了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提高了技術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推廣能力。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環保、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增長。特別是在疫情席卷全球時,中國的農業遭受了大的損失,但在修復農業市場的損失中,生態農業產品憑借其綠色、健康、環保的特點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態農業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機遇。利用互聯網強大的物流體系,生態農業產品可以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體系,補全了農業銷售端渠道單一、散戶銷售困難的問題。同時,電商平臺也為生態農業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便捷的銷售方式。
隨著生態農業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其產值也在持續增長。據統計數據顯示,生態農業產業鏈上游的農業研發和農資供應環節、中游的農產品生產環節以及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均實現了較快的增長。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發展。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助力,生態農業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欲知更多有關中國生態農業產業的相關信息,請點擊查看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態農業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