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2025年住房發展年度計劃3月31日在市住建局官網發布,這是廣州首次發布住房發展年度計劃。“計劃”提到,廣州將持續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落實各項存量政策、增量政策,打好“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政策“組合拳”,精準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進購買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保障房,推動配建車位車庫與商品房同步銷售。
另據報道,自2025年3月31日起,南京全市范圍內取消限售,商品住房在取得不動產權登記證書后即可上市交易,有效滿足居民各類住房置換需求。
商品房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由房地產開發經營公司(個人、外國公司)向政府機關單位租用土地使用權,開發的房屋,并建成后用于市場出售出租的房屋,包括住宅、商業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商品房又稱“大產權房”,其價格由成本、稅金、利潤、代收費用以及地段、層次、朝向、質量、材料差價等組成。從法律角度來看,商品房是指按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不受政府政策限制的各類商品房屋,包括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存量房)等。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重點城市新房銷售量已連續兩個季度保持修復態勢,二手房成交實現明顯增長,市場“止跌回穩”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一季度,核心城市新房銷售量同比繼續修復,二手房保持較快增長。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穩住樓市”寫進總體要求,為市場傳遞信心,預計接下來重點將是加快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商品房行業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商品房市場的發展為民眾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選擇,滿足了不同收入層次人群的居住需求。商品房市場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商品房的建設和銷售,可以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提高城市人口比例,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商品房行業自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改革以來,經歷了快速擴張與深度調整的周期性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房地產行業在城鎮化加速、人口紅利釋放及金融政策寬松的背景下,曾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帶動土地財政、建材、家居等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然而,隨著“房住不炒”政策基調的強化,行業逐漸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供需矛盾、區域分化、企業債務風險等問題凸顯,疊加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結構老齡化等長期挑戰,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
2024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9738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4.1%。新建商品房銷售額96750億元,下降17.1%,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17.6%。2025年1—2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07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4%,降幅收窄10.7個百分點。
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5327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16.2%。新建商品房銷售額10259億元,下降2.6%,降幅收窄14.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0.4%,降幅收窄17.2個百分點。
1. 政策環境:從強干預到精準調控
政策仍是主導行業走向的核心變量。當前調控呈現“中央定調、因城施策”的特點:一線城市優化限購與普宅認定標準,釋放改善型需求;三四線城市通過“房票安置”“以舊換新”盤活存量。中長期看,房產稅試點擴圍、土地出讓金制度改革等長效機制將逐步落地,推動行業從“政策市”向“制度市”轉型。例如,2025年多地試點“人房地錢”聯動機制,通過土地供應與人口流入掛鉤,優化資源配置。
2. 供需結構:從總量擴張到品質升級
需求端,城鎮化率提升(當前約67%)仍是核心動力,但驅動邏輯從“增量人口購房”轉向“存量改善升級”。據預測,2027年改善型需求占比將超50%,推動產品向綠色建筑、智能家居等高端化方向發展。供給端,新開工面積持續收縮,2023年住宅新開工面積較峰值下降近60%,房企轉向精細化運營,通過代建、輕資產模式降低杠桿風險。供需再平衡下,房價呈現“核心城市企穩、非核心城市承壓”的分化格局,高盛預測2025年底一二線房價跌幅收窄至20%-25%,2027年或迎2%的溫和回升。
3. 市場格局:從野蠻生長到頭部集中
行業洗牌加速,央企、國企憑借融資優勢占據主導。2023年TOP10房企銷售額占比升至43.9%,保利、華潤等央企穩居前列,而中小房企通過轉型康養、文旅等多元化業務求生。此外,二手房市場崛起成為新增長極,預計2027年交易占比達50%,推動中介服務、金融創新等配套產業升級。
4. 技術創新:從傳統開發到智慧賦能
數字化轉型與綠色低碳構成行業第二增長曲線。BIM技術、裝配式建筑普及率提升至30%,縮短工期并降低能耗;智能家居滲透率超40%,成為新建住宅標配。政策端,綠色建筑補貼、碳交易機制完善,驅動房企ESG能力建設。例如,萬科、龍湖等頭部企業已將“零碳社區”納入戰略規劃,通過光伏一體化、智慧能源管理提升項目溢價。
5. 區域分化:從普漲普跌到梯度發展
核心城市群虹吸效應強化,長三角、粵港澳區域新房銷售占比超55%,而東北、西北部分城市面臨長期去庫存壓力。都市圈戰略下,“衛星城+軌道交通”模式激活周邊市場,如嘉興南湖區依托上海外溢需求,2025年住宅成交量同比增12%。同時,租賃市場規范化提速,保租房REITs擴募至千億規模,為房企提供穩定現金流。
當前行業正處于“總量觸頂、結構重塑”的關鍵轉折點。短期看,政策寬松與居民信心修復是市場企穩的前提;中長期則需破解三大矛盾:一是土地財政依賴與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需通過稅制改革構建地方財政新支柱;二是高房價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的矛盾,需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分流需求;三是開發模式慣性升級的矛盾,要求房企從“高周轉”轉向“高質量”。此外,人口負增長、城市收縮等灰犀牛風險仍需警惕。唯有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與全球化布局,才能實現“軟著陸”并打開新增量空間。
1. 政策工具箱持續優化,長效機制漸成型
限購、限貸等行政手段逐步退出,轉向稅收、土地等經濟杠桿調節。房產稅試點或于2027年擴至30個城市,差異化稅率設計平衡財政收入與市場穩定。同時,“三大工程”(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設施)年投資額破萬億,成為托底投資的關鍵。
2. 產品力競爭白熱化,細分賽道崛起
改善型產品主導市場,戶型設計趨向“小面積、多功能化”,適老化、育兒友好型社區成為標配。商業地產加速“體驗化”轉型,沉浸式文旅綜合體、TOD模式(軌道交通+商業)占比提升至25%。工業地產受益于制造業升級,智慧園區、冷鏈倉儲需求激增。
3. 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并重
預售資金監管全域聯網,杜絕挪用風險;REITs市場擴容至萬億規模,助力存量資產盤活。房企融資端,綠色債券、供應鏈ABS發行規模年增30%,但“三道紅線”常態化倒逼降負債。
4. 全球化布局與跨境資本流動
頭部房企加速出海,東南亞、中東成為投資熱點,2027年海外銷售額占比或達15%。同時,外資通過QFLP基金加倉中國核心資產,北上廣深甲級寫字樓外資持有比例升至18%。
5. 科技重塑行業價值鏈
AI設計工具普及率超60%,實現“一鍵生成合規方案”;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房產確權、交易溯源,交易周期縮短30%。元宇宙場景落地,虛擬看房、數字孿生社區提升轉化效率。
中國商品房行業正經歷“涅槃重生”式的深度變革。短期陣痛難以避免,但長期向好趨勢未改:新型城鎮化、消費升級與科技革命構成三重驅動力,政策優化、市場出清與創新突圍推動行業走向成熟。
未來五年,市場將呈現“總量平穩、結構分化、品質躍升”的特征,核心城市群與租賃賽道孕育新機,綠色低碳與數字化打開價值天花板。對房企而言,唯有摒棄規模崇拜,深耕產品力、運營力與資本力,方能在“剩者為王”的時代贏得未來。對政府而言,需平衡“防風險”與“促轉型”,通過制度供給引導行業健康循環。總體看,中國商品房行業將在陣痛中完成蝶變,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想要了解更多商品房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商品房行業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