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行業歷經四十余年發展,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階段。2025年,隨著城鎮化率趨近70%、改善型需求占比突破65%(克而瑞數據),傳統住宅產品已難以滿足市場對健康、生態與功能復合化的追求。政策層面,住建部"好房子"建設綱領與地方容積率計算規則調整(如濟南戶屬花園不計容)形成雙輪驅動,推動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場景化"轉型。在此背景下,第四代住宅以其空中園林、垂直綠化、高得房率等創新標簽,成為撬動行業升級的核心支點。
最近,“第四代住宅”這一概念火了起來。一些地方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此前的房子定義為前三代住宅,把一種全新的住宅稱為第四代住宅。
目前,我國針對第四代住宅尚未出臺統一的技術規范與明確定義,各地也還在對此類項目進行多種嘗試與探索。一般來說,它是集“空中園林”“垂直綠化”等于一體的住宅,也被稱為城市森林花園住宅或者立體花園住宅。與傳統住宅相比,每套住宅一般配備有獨立的空中花園或共享綠化平臺,并具有更大的公共空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住宅的質量和居住體驗。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重點城市明確要打造四代住宅的新項目預計將突破70個,較2024年有明顯提升。標志著住宅產品正式邁入"空間革命"新紀元。
一、核心趨勢:五大關鍵詞重構行業邏輯
1. 立體生態體系:從景觀點綴到空間重構
第四代住宅通過懸挑露臺(如北京西南四環項目25㎡錯層花園)、垂直綠墻等技術,將綠化率從傳統30%提升至45%以上。重慶兩江新區項目采用鋼管桁架結構實現6米挑高,配合低透光鍍膜玻璃,在保障隱私的同時創造270°全景視野。這種將自然生態植入建筑本體的模式,使住宅從"鋼筋水泥容器"轉變為"會呼吸的生命體"。據清華大學研究,此類設計可使室內PM2.5濃度降低30%,噪音衰減率提升20%。
2. 空間效率革命:得房率突破與功能迭代
通過陽臺/露臺不計容(濟南政策)、可變空間設計(如北京項目的移動隔斷客房),四代住宅得房率普遍達85-90%,遠超傳統住宅的70-75%。義烏項目采用外延鋼梁支撐懸空陽臺,在增加8-12㎡使用面積的同時保持結構安全。這種"空間折疊"思維正催生新型戶型范式:南京某項目通過雙層挑空設計,將138㎡戶型實現傳統160㎡功能,降低購房成本約15%。
3. 技術賦能:建造方式與運維體系升級
裝配式建筑技術(如重慶鋼管桁架結構)使施工周期縮短30%,碳排放減少25%。浙江項目采用的復合節能墻體使建筑能耗降低40%,而AIoT智慧管理系統可實現植物自動灌溉、能耗動態優化。但挑戰同樣顯著:福州交付項目顯示,空中花園維護成本高達80元/㎡·年,超出物業費承受范圍,倒逼企業研發低維護植物品種與自動化養護設備。
4. 政策創新:容積率博弈與土地價值重塑
地方政府通過彈性計容規則激活市場:長沙允許陽臺贈送面積達套內20%,青島規定空中花園2.1米進深內半計容。此類政策使開發商在相同容積率下增加15-20%可售面積,西安曲江項目借此實現溢價率23%。但需警惕"偽四代住宅"泛濫——石家莊某項目僅簡單增設露臺,綠化率不足10%,暴露監管標準缺失風險。
5. 客群分化:改善需求主導下的細分戰場
四代住宅主要客群為35-45歲高凈值家庭,其支付溢價意愿達18-25%(貝殼研究院數據)。產品呈現兩極分化:北京頂豪項目配備私人電梯廳、雙動線設計,單套總價超3000萬;成都青年社區則通過共享花園、模塊化家具實現90㎡戶型"三代同堂"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城市受氣候制約(如承德項目冬季植被存活率僅60%),需探索地暖花池、自動遮陽系統等適應性方案。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住宅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當第四代住宅從概念期邁入規模化階段,深層矛盾開始顯現。技術層面,6米挑高露臺導致的下層采光衰減(照度損失約40%)催生河北承德項目的"雙通道采光系統",通過鏡面折射將自然光引入下層空間。經濟層面,建設成本增加800-1200元/㎡(青島數據)與限價政策形成沖突,迫使企業優化供應鏈——重慶項目采用3D打印景觀構件降低成本18%。更根本的是,行業尚未建立統一標準:空中花園覆土厚度從20cm(福州)到60cm(西安)不等,直接影響植物生長與結構荷載。這些矛盾揭示,住宅創新不能停留于形態變革,需構建涵蓋設計、建造、運維的全生命周期體系。
二、未來展望:從產品創新到生態重構
2025年將成為中國住宅行業的分水嶺。短期看,四代住宅通過垂直綠化、空間可變、技術集成三大抓手,推動產品溢價率維持在15-20%,助力房企在存量市場中突圍。中長期則需解決三大命題:一是建立從植物選育到雨水回收的立體生態技術標準;二是探索"全齡友好社區"模式,將空中花園與老年活動中心、兒童游樂區有機串聯;三是深化政策協同,例如將碳匯花園納入房企ESG考評體系。
行業終局將呈現"雙螺旋進化":一方面,核心城市通過第四代住宅實現居住品質對標國際標桿(如米蘭垂直森林);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依托模塊化技術發展"輕量版"產品,例如采用預制綠化模塊實現成本控制。當住宅真正從"居住機器"進化為"生命共同體",中國城市化才能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驚險一躍。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建筑形態,更是對人居文明的重構——在鋼筋森林中重建詩意棲居,或許正是這個時代的終極答案。
想要了解更多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住宅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住宅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住宅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產品價格分析、用戶分析、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住宅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