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獲悉,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
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各國競逐的戰略高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以及政策紅利,迅速崛起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引擎。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廣東省的發展尤為迅猛。據統計,2024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了43%,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依托廣深雙核引領的產業集群,廣東已形成涵蓋整車制造、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技術的全產業鏈生態,涌現出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汽車等領軍企業。政府通過購車補貼、稅收優惠、充電基建支持等政策組合拳,推動產業從規模化向高質量躍升。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壁壘加劇,歐美對華新能源汽車關稅政策倒逼廣東企業加速全球化布局,技術創新與品牌出海成為破局關鍵。據公開資料,截至2024年5月31日,廣東省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已達到682家。
廣東是我國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廣東的新能源整車行業涵蓋了從電池、電機、整車生產等關鍵核心技術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了廣州、深圳、佛山等核心集聚區,以及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
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包括《[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要超過300萬輛,占汽車總產量的比重超過18%。此外,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分布廣泛,廣州和深圳的企業數量最多,顯示出較強的集聚效應。
當前,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一方面,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2024年1-2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50.9%,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配套技術同步爆發;另一方面,產業競爭焦點從單一產品轉向生態體系構建。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突破、華為鴻蒙智行賦能智能駕駛、廣汽埃安“燈塔工廠”投產等標志性事件,凸顯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然而,產業鏈上游的芯片供應、電池材料回收,以及下游的充電樁覆蓋率、電網負荷壓力等問題仍待解決。未來,產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智能化與網聯化深度融合,L4級自動駕駛技術加速商業化落地;二是“整零協同”模式深化,本土供應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三是“一帶一路”與RECP框架下,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成為出口增長極。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廣東新能源整車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是政策引導、市場驅動、技術攻堅三方合力的結果。從全球視角看,其產業集群規模、產業鏈完整度、創新投入強度均已躋身世界前列。比亞迪、廣汽埃安等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更通過海外建廠、技術授權等方式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然而,行業仍面臨三重挑戰:一是全球貿易壁壘加劇,歐盟碳關稅對供應鏈低碳化提出更高要求;二是產能結構性過剩風險顯現,需通過兼并重組提升集中度;三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成為智能網聯化進程中的新課題。
未來,廣東需進一步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在氫燃料商用車、車路協同、低空出行等前沿領域突破,同時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打造“設計-制造-出口”的全球化樞紐。正如《廣東省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所展望,到2030年,新能源整車產業將帶動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廣東將繼續鞏固其在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先地位。未來幾年,廣東將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在“雙碳”目標與數字經濟的雙重加持下,廣東有望率先實現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互聯網、智能交通系統的深度融合,成為全球零碳交通革命的標桿。未來十年,隨著自動駕駛商業化、電池技術迭代、全球化布局深化,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加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躍遷,為全球綠色出行提供“灣區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廣東新能源整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廣東新能源整車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