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一種深根性的植物,它喜歡涼爽的氣候,并具有較強的抗旱和耐寒能力。然而,它對于過熱和過濕的環境并不適應,高溫會抑制其地上部分的生長,而土壤濕度過大則可能導致根部腐爛。為了生長良好,黃芪需要種植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如果土壤過于黏重,黃芪的主根會相對較短,側根增多,生長速度會變慢,且產量會降低。
中藥資源是中藥產業的根基,中藥材的質量和安全保障關乎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戰略產業發展,若疏于管控,易出現供應短缺、品質下降、價格波動較大的問題。為推動中藥資源的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初步建成了全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既摸清了中藥資源的家底,也建立了一系列規范化種養殖、開采、質量控制的統一標準。近年來,國家各部委出臺了多項政策,強調道地藥材的源頭把控、資源評估和全過程追溯以強化中藥研制的質量控制。
黃芪分為綿芪和鐵芪兩種,在市場上為主流商品,市場長期收購。黃芪作為中藥材大宗品種之一,年需量近7萬噸。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健康養生方面的注重,市場消耗端對黃芪的需求整體趨向穩步增加。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黃芪產量和需求量分別為7.81萬噸和7.34萬噸,市場規模達15.78億元,較2021年增長3.2%。
黃芪注射液行業上游主要包括黃芪、制藥裝備、包裝材料等,其中,黃芪為核心原材料,2020年中國黃芪產量達7.47萬噸,預計2023年中國黃芪產量將達到8.9萬噸,近年來,中國政府發布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黃芪種植作為中藥材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上游市場穩步發展,為黃芪注射液行業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我國黃芪種植產業鏈主要包括黃芪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其中,種植環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區,采收后進行切片、烘干等初加工,制得生黃芪。此外,黃芪種植也帶動了周邊地區就業和經濟發展。下游主要應用于中藥產品和中成藥,通過中醫院、公立醫院和線上醫藥電商等渠道到達終端消費者。未來,隨著中藥材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消費者對中藥材質量要求的提高,黃芪種植將更加注重品質和規模化發展,同時推動中藥材炮制規范的完善和提升。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黃芪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黃芪主要產于我國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東北等地區,其中甘肅產區憑借黃芪好種、易管理、易收的優點,黃芪產量最多,主要分布于定西市隴西縣、渭源縣、岷縣、宕昌縣、漳縣以及周邊地區,張掖酒泉近幾年開始種植。數據顯示,定西市整體黃芪產量穩步增長,2021年定西市岷縣黃芪產量為3.7萬噸,目前甘肅整體黃芪產量占比全國五成左右,簡單測算目前國內整體產量在岷縣等主要產區種植面積擴張背景下產量已達10-12萬噸左右。
隨著黃芪市場需求的增大,野生黃芪極為罕見,目前以人工栽培為主,在種植生產中主要以育苗移栽為主,故移栽種植中的種苗質量直接影響移栽后植株生產發育及藥材質量和產量。主產區發生了較大變化,蒙古黃芪向西遷移,膜莢黃芪向北遷移,甘肅栽培蒙古黃芪占主導地位。成本來看,人工栽培育苗成本較高,同時人工成本、化肥等成本近年來持續上行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大產業壓力。
我國黃芪行業政策背景日益凸顯,以推動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近年來,隨著寧夏自治區政府發布《寧夏中藥材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黃芪等道地中藥材的良種繁育、生態種植和生產基地建設得到重點扶持。同時,國家藥監局通過發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及開展GAP監督實施示范建設工作,全面加強了中藥材的規范化生產和質量控制,為黃芪等中藥材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山西省政府注重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創新,以及新品種的選育。海南省政府也提出了擴大中藥材出口規模,新建綠色標準化藥源基地等措施,以鞏固經濟持續向好態勢并推動高質量發展。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黃芪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