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不斷增加,黃芪作為中藥材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市場需求量逐年增長。同時,隨著中藥材市場的不斷擴大,黃芪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由于黃芪市場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競爭者眾多,導致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加強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能力。
黃芪是豆科、黃芪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羽狀復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分布于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生長于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黃芪根可以入藥,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
藥理研究發現,黃芪含有膽堿、豆香素、葉酸、氨基酸、甜菜堿、皂甙、糖類、蛋白質、核黃素、黃烷化合物、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由于黃芪能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并能促進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學物質、放射線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體白細胞減少,顯著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但黃芪最主要的仍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對虛胖虛腫癥最為適宜。
黃芪未形成規模化的種植,目前仍以藥農為單位,分戶種植,不規范種植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繁育幼苗以自主育苗為主,加之種植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導致種子成活率比較低、病蟲害問題嚴重;農藥化肥的使用也相當隨意,這也造成黃芪的產量和品質大受影響;藥農們信息較為滯后,可銷售渠道較少。
隨著黃芪市場需求的增大,野生黃芪極為罕見,目前以人工栽培為主,在種植生產中主要以育苗移栽為主,故移栽種植中的種苗質量直接影響移栽后植株生產發育及藥材質量和產量。主產區發生了較大變化,蒙古黃芪向西遷移,膜莢黃芪向北遷移,甘肅栽培蒙古黃芪占主導地位。成本來看,人工栽培育苗成本較高,同時人工成本、化肥等成本近年來持續上行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大產業壓力。
黃芪主要產于我國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東北等地區,其中甘肅產區憑借黃芪好種、易管理、易收的優點,黃芪產量最多,主要分布于定西市隴西縣、渭源縣、岷縣、宕昌縣、漳縣以及周邊地區,張掖酒泉近幾年開始種植。數據顯示,定西市整體黃芪產量穩步增長,2021年定西市岷縣黃芪產量為3.7萬噸,目前甘肅整體黃芪產量占比全國五成左右,簡單測算目前國內整體產量在岷縣等主要產區種植面積擴張背景下產量已達10-12萬噸左右。
就我國黃芪價格走勢而言,黃芪雖然整體供給波動明顯,但整體在2020-2021年價格穩定在17元/公斤左右,2022年供給受2021年干旱、高溫、死苗等因素影響,當歸、黨參等價格一路上漲,受此影響疊加年末疫情放開,市場看漲情緒濃烈同時黃芪關注力度也有所增強,拉動了黃芪價格開始上升,截止2023年2月價格已達22.2元/公斤。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黃芪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無論是黃芪種植還是野生藥材采挖,大部分是由分散的農戶進行,生產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只能接受市場價格,往往根據本期市場價格決定下期產量。同時黃芪需求剛性較強,價格變化對黃芪供給量的影響大于對需求量的影響,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野生蒙古黃芪主要分布在中國山西、內蒙古和甘肅,而膜莢黃芪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和山東。由于蒙古黃芪品質更優良,所以栽培黃芪大多為蒙古黃芪。我國的栽培黃芪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與東北地區,如山西、陜西、內蒙古、河北、甘肅、黑龍江等地。目前黃芪企業多以中藥種植企業和中成藥相關企業為主,整體市場較為分散,產品良莠不一。
就我國黃芪中成藥主要需求企業來看,以黃芪為重要原料同時需求靠前主要的企業有麗珠集團、正大青春寶藥業、廣州白云山敬修堂、江西濟民可信藥業有限公司、國藥集團廣東環球制藥有限公司等,主要產品有參芪扶正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益血膏和玉屏風顆粒等。
2020 年版《中國藥典》中含黃芪成方制劑的功效主要以補氣(益氣)為主,其次是活血(化瘀、祛瘀),還有補陽(溫陽,壯陽,通陽,助陽)、補腎(固腎,滋腎,溫腎,益腎)等。2020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共收載 222 個含黃芪成方制劑,涉及 178 個處方;主要劑型有顆粒劑(22.25%)、膠囊劑(21.62%)、片劑(19.37%)、丸劑(17.12%)等。
我國每年出口大量黃芪,主要出口到韓國、日本、我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黃芪每年出口在4500噸-5000噸,2020年以來疫情影響我國黃芪出口增至5000噸左右,2022年我國黃芪出口量小幅度下降至0.47萬噸,出口的黃芪產品多為飲片和粗加工提取物,附加值相對較低。盡管黃芪在中醫治療、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但我國黃芪產業整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深加工和高端產品。
就我國黃芪出口情況而言,我國每年出口黃芪量約3000-5000噸左右,亞洲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地區,占比我國黃芪出口近9成,有韓國、日本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日本和韓國進口的黃芪一部分內銷,另一部分進行深加工再出口至歐美等發達國家,甚至出口至中國。美洲雖然有出口,但出口量較小,多為華人購買。整體來看,我國出口黃芪產品多為飲片和粗加工提取物,附加值低。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黃芪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