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行業是指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利用自身所處的經濟樞紐地位、先進的科技設備和營銷理念,針對潛在目標客戶群體進行分析和研究,設計并發行各類理財產品,通過募集資金并投資于相關金融市場及金融產品,以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行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銀行理財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
進入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再次實現顯著增長。據華西證券數據顯示,截至7月首周,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達到29.66萬億元,顯示出市場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強勁需求。
2024年上半年,在債牛行情和規范手工補息等共同推動下,銀行理財規模逐漸修復。普益標準統計顯示,截至6月中旬,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已超29萬億元,盡管6月末有所回落,但仍較2023年年底增長約1.26萬億元。
從產品類型來看,固收類理財產品繼續占據市場主力地位。數據指出,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較2023年末提升2.91萬億元至19.75萬億元,占比較2023年末提升6.6個百分點至70.6%。
上半年新發產品中,固收類產品占比高達99%,顯示出投資者對穩健收益的偏好。同時,短期限產品如3-6個月期限的產品因其流動性好、風險相對較低的特點,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
盡管銀行理財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量的資金在增收方面仍面臨壓力。6月份銀行理財規模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82%,較上月有所降低。其中,現金管理類產品年化收益率1.85%,純債類產品年化收益率3.52%,“固收+”產品年化收益率2.93%。
新發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在持續下行,6月份新發產品業績平均比較基準為3.06%,顯示出市場收益率整體承壓。
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已達1.04億個,顯示出銀行理財市場的廣泛參與度。
投資者結構方面,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據絕對多數,且呈現增長態勢。同時,機構投資者數量也有所增加,但整體占比相對較低。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主要可以歸結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產品自身風險以及其他風險如政策風險和利率風險等。市場風險是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最基本風險之一,其收益往往與市場表現密切相關。當市場出現波動或下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面臨虧損。因此,投資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判斷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信用風險則是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可能包括債券、信托等資產,而這些資產的發行方或債務人可能存在違約風險。一旦違約發生,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都可能受到損失。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關注產品的投資標的和債務人的信用狀況,盡量選擇信用等級高的產品。
流動性風險是銀行理財產品特有的風險之一。部分理財產品可能存在期限較長或提前贖回受限的情況,導致投資者在需要資金時無法及時取出或轉換為其他投資品種。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資金需求和流動性需求,避免因流動性問題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產品自身風險則主要體現在產品的風險等級和收益浮動范圍上。銀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大小分為不同的等級(如R1-R5),等級越高,風險越大,預期收益也越高,但本金虧損的概率也越大。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都是浮動的,投資者在購買時看到的收益率并不是實際的收益率,實際收益率只有在贖回時才能確定。因此,投資者需要理性看待收益預期,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除了以上主要風險外,銀行理財行業還面臨著政策風險和利率風險等其他風險。政策風險可能源于監管政策的變化或調整對理財產品的運作和收益產生影響;而利率風險則是因為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與市場利率水平有關,當市場利率變化時,理財產品的回報也可能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行業的投資風險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充分了解產品的基本信息、風險等級和歷史表現等方面,結合自身的資金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進行謹慎選擇。同時,投資者還需要保持理性投資的心態,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采取分散投資的策略以降低單一產品或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并及時調整投資策略以應對潛在的風險。只有這樣,投資者才能在銀行理財市場中獲得穩定的收益并有效管理風險。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