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外資開始逐步向機械化工、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領域傾斜,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當時,中國對外資企業仍有出口比例的要求,所以到90年代末外資企業的出口一度超過50%。外商投資規模擴大對中國的產業規模擴大和技術進步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應該說,中國的家電制造、電子半導體產業以及汽車產業等領域競爭優勢的形成都離不開加工貿易的發展和外商投資的參與。
內陸地區要發展加工貿易,就必須著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實現保稅通關便利化,并著力轉變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式,把“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模式轉變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模式,探索出一條內陸加工貿易發展的新路徑。
2022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1.3萬億美元,相比于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超過500倍。不過,加工貿易出口占比也在逐年下降,由2000年55.2%下降至如今的20%左右。
盡管如此,這卻不代表這一貿易方式終將退出舞臺,也不代表從事企業會越來越少。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表示,加工貿易是我國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方式,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中處于樞紐地位,正以技術密集型產品升級,適應國際供應鏈布局調整重塑的新形勢。
目前,商務部主要從兩個方面推動加工貿易發展:一是提升創新,積極發展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支持企業強化研發設計和售后服務,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拓展,促進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二是促進區域協調,支持和鼓勵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增強配套能力,積極承接加工貿易技術轉移,引導外貿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加工貿易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加工貿易在中國外貿總量中占比的下降是一個多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隨著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部分發達經濟體開始實施“制造業回流”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加工貿易比重的下降。其次,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生了轉變,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部分低附加值型產品加工貿易在國內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此外,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加工貿易的成本優勢,影響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未來的中國制造,一定包含著眾多中小微企業參與加工制造的環節,依然需要中小微企業做加工支撐。我們的政策體系需要支持它們更好更快發展,更加專業化地提高競爭力。”
此外,除了對產品和技術要求提高,加工貿易的市場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全球市場為主到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從以歐美市場為主到新興市場的培育。加工貿易企業的市場策略隨之調整。
另外 ,加工貿易的企業和所在城市若要盡快走出被動局面,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從市場開拓的角度講,除了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以外,可以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市場,進一步優化“東面不亮西面亮”的市場格局。其次,全面進行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主動打造中國版的安全供應鏈網絡體系。
更多內容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加工貿易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