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城鎮化進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同時伴隨著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一結構性變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據住建部網站消息,2024年,全國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4萬個。根據各地統計上報數據,1—4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8萬個。分省看,山東、河北、江蘇、浙江、遼寧、上海等6個省份開工率超過50%。
我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潛力巨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22%。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22年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分別達到68%和72%,未來10年人均最終消費、人均資本形成將分別保持3.6%和3.7%的年均實際增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侯永志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將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互動,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2022年,我國新增城鎮人口646萬,按城鄉人均消費支出差額計算,直接帶來889億元的消費增量。不僅如此,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擴容提出新要求,拉動從房地產、交通、管廊、醫療到新能源車配置、5G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構筑擴大消費的基礎。”漆云蘭說。
目前,我國城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區別依然較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7.5個百分點。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在推動常住人口市民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是未來激發內需潛力的重要領域。
“我國許多縣城的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尚不足、質量尚不高,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承載能力較弱,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縣城打造成為人口和服務的集聚地,將更好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這有利于激發縣城的消費和投資潛力。”魏琪嘉認為,對照主要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我國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并且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居民的50%。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牢牢抓住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的“窗口期”,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將能夠更好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鞏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
為了推動新型城鎮化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財政支持政策包括提供專項資金、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金融支持政策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提供優惠貸款、降低貸款利率等。此外,土地支持政策也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土地支撐。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