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七部門規范養老機構預收費
近年來,一些養老機構采取預收養老服務費、押金和會員費等形式運營。這種方式讓老年人及家屬享受了優惠的價格,節省了逐月交費的時間成本,但也有一些養老機構預收大額費用后,出現了不按合同履行義務、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等情況,亟需做好規范。
民政部等七部門近日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的指導意見》,對預收費用收取要求、使用用途等進行規定。
《意見》明確,加強部門協同。民政部門要依法規范、監督養老機構預收費行為,牽頭做好風險排查和監測預警。公安機關要加強與民政、人民銀行、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的協同配合,依法打擊養老機構以預收費為名實施的非法集資、詐騙等犯罪行為。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表示,各級民政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明確各方責任分工,定期通報問題線索、研判重大風險隱患,協同做好存量攻堅;加強與存管銀行協同配合,實現存款銀行與民政部門信息系統的數據對接,形成行業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雙向發力的管理模式。
養老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但某些養老機構(如農村敬老院)也接收轄區內的孤殘兒童或殘疾人。
當前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服務需求日益高漲。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之比達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之比達14.9%,標志著從輕度老齡社會進入了中度老齡社會,而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普遍弱化。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而發展養老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國家戰略的關鍵性制度安排,也是保障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支柱和民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隨著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和家庭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流動性:增強的現實情況下,暢行幾千年的以家庭為主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嚴峻考驗。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機構養老的特征是集中養老,其優勢在于服務專業化;劣勢在于,社會養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適應環境、重建人際關系,容易與他人(同住老人)發生沖突;生活成本高。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家庭養老是一種適應較低生產力水平和落后生產方式的養老模式,而建立在社會養老保險、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險等"現代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基礎上的社會養老模式是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發展要求的養老模式,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是社會發展及養老模式演進的必然趨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體消費需求的變化,老年市場越來越大,但是企業供給卻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推行的養老模式主要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結構為居家養老占市場份額96%,社區養老占3%,機構養老占1%,距離國務院提出的“9073”模式結構尚有差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開始投資養老行業,開發更多便捷的互助服務。互助服務提供基金,用于支付參與者的醫療和養老費用,確保個人收入的可持續發展,減輕社會養老壓力。有效地集資參與養老行業,既能保證養老機構的經營,提高養老水平,還能收取利潤,獲得雙贏局面。
報告對中國養老機構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養老機構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想要了解更多養老機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