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近年來,中國聚焦老年群體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供給更趨優化。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床位820.6萬張。
養老機構是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機構,主要服務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照顧、身體療養、精神安撫、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以及安全生活等。根據不同的設置目的、承辦主體和服務對象,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養老院、養護院和老年公寓等。
日前,民政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省級民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情況,會同相關部門確定當地養老服務費最長預收周期和押金最高預收額度,但養老服務費預收的周期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對單個老年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過該老年人月床位費的12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養老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但某些養老機構(如農村敬老院)也接收轄區內的孤殘兒童或殘疾人。養老機構可以是營利性的,也可以是非營利性的,它們依法辦理登記,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護理服務,床位數一般在10張以上。
《意見》要求,養老機構收費屬于政府非稅收入的,應當執行政府非稅收入有關制度規定。鼓勵養老機構采用當月收取費用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服務。采用預收費方式的,養老機構應當在服務場所、門戶網站等顯著位置公示預收費項目、標準等信息,并向負責監管的民政部門報送。營利性養老機構應當向服務場所所在地的縣級民政部門報送,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同級的民政部門報送。
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養老金、救助金都屬于保障型給付,滿足的是老年人基本或最低的生活需求,且救助金領取者本身屬于民政“兜底”的機構養老收住對象。高齡津貼、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則屬于福利型給付,滿足的是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已有研究表明,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真正偏好的養老模式是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之間是替代性的消費,而非互補型消費。
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我國養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目前,中國機構養老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競爭較弱。
人們對養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僅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更追求精神層面的慰藉和社交活動的豐富。這一轉變催生了養老市場的蓬勃發展。傳統的養老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老年人的需求,他們期望在舒適的環境中享受晚年生活,同時也期待有更多的社交互動和文化娛樂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擁有少于99張床位的微小型養老機構2.1萬家,擁有500張床位以上的特大型養老機構只有1000多家。從養老機構類型來看,以福利院和敬老院為主的公辦養老機構占了半數。
為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支持示范性普惠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支持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普惠養老項目。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養老機構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