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四成,是中國經濟里最具有創新動能的部分。在促進數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和產業鏈、工業互聯網的生態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為產業端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目前,數字金融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化解老百姓投資難、有效支持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等方面,需要持續發力。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里最具有創新動能的部分。黃卓認為,在促進數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和產業鏈、工業互聯網的生態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為產業端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此外,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方面,利用數字金融解決跨境金融需求中的一些難題,同時鼓勵中國數字金融企業出海,有利于提升國際影響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數字金融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近些年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與數字金融等概念。申宇婧認為,這些概念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技術對金融業的變革會隨著技術的深入發展呈現不同的特點,推動金融業邁入不同發展階段。整體來看,數字金融是數據要素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
“從金融供給側來看,數字金融是數字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方式。”申宇婧說。數字金融涵蓋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證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等諸多金融業態,本質上是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貸、互聯網理財在數字技術加持下的延伸。雖然數字金融與金融科技類似,但數字金融的概念更為廣泛,也是一個與國際更接軌、更國際化的概念。
數字金融借助區塊鏈智能合約、智能誠信、智能法治等功能優勢,以技術理性為建立“誠信、安全”的生態體系提供保障、注入動能。加之點對點分布式的平等化,將使企業融資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這時的數字金融已經成為企業的“技術監管”,產品和服務信任度的提升,在更好地贏得市場的同時,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得到雙向保證,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再者,數字金融的良性服務還可以體現在無形資產交易更為可靠和有效、中間商差價取消、消費者也在廣泛投資,等等。后面我們還會提到數字金融的大數據問題,數據共享也是服務與企業的一項重要內容。
以2023年為例,中國數字金融市場規模達到41.7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數字金融市場規模的15.6%,位居全球第一。這主要得益于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金融服務。中國數字金融用戶規模達到9.6億人,占總人口的68.6%。各類數字金融產品,如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眾籌、網絡保險、網絡基金、網絡信托等,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數字金融可以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為傳統金融無法覆蓋的長尾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利用新技術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等更好地評估風險與平衡風險收益,以相對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促進普惠金融市場化與商業可持續化運營,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轉型進程與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其次,數字金融可以改善我國金融市場結構。數字產業、高科技企業的風險較大,與直接融資方式的風險匹配度較高。數字金融可以促進與直接融資相關的融資機制建設,通過投貸聯動等方式,加強風險共擔機制建設,加大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市場對數字產業的支持力度。
數字金融的發展將對金融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眼下,大量的金融機構還在依靠分支機構獲客,依靠專業員工提供投資和銀行服務。而業內人士分析,在數字金融助力下,未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將不在于資產規模、分支機構數量和金融從業人數,而是取決于金融數據庫的規模,以及相應算力的強弱。
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發展仍需要突破兩大瓶頸——數據和算力。穎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碳中和業務副總裁海舟分析說,現實中,一些數據的可得性非常差,包括綠色金融相關的一些數據。“因為企業披露的數據遠遠不夠。大部分企業出于各種因素的考量,披露的數據都有所保留。”海舟認為,如果只是統計十幾二十家企業,銀行可以逐一上門調查,但對成百上千家企業,甚至有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相關企業達到10萬家以上。當面對這種規模的企業數量,通過向每家企業發放問卷,讓企業填報自己的碳數據是非常不可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借助于大模型算法來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大批量、高效,并且更為精準的信貸投放。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數字金融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