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漢服“流量”再一次轉化為文旅“留量”。今年以來,從“拜年服”到“踏青服”,再到中式畢業服,國風服飾不斷升溫,已成為年輕人儀式感穿搭的首選。“國風”勁吹,中國服裝產業迎來良機,該如何乘風而起?
何為國風服飾?國風服飾是能夠反映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具有傳統中式元素,在形制上有一定遵循的現代服飾。
國風服飾已成為服裝行業的新賽道。今年一季度,把漢服作為特色產業的山東曹縣,漢服網上銷售額達19.8億元,同比增長90.75%。然而,火速成長起來的國風服飾也面臨成長的煩惱。市場上的產品樣式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也受到不少消費者吐槽。如何做好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和創新,讓國風服飾更好走進生活,需要服裝行業和企業有所行動。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漢服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從小眾圈層走進更廣闊的應用場景,漢服正在“蝶變”。市場上更具“性價比”的漢服不斷涌現,這背后是中國漢服產業近幾年的艱難探索。從款式設計到材料選擇,再到包裝、銷售,更為系統的、全面的產業化、品牌化思路正改寫著這一條方興未艾的服裝產業鏈條。不管是憑借漢服“出圈”的山東曹縣,還是積極搶占產業賽道的河南洛陽,都希望能抓住漢服經濟的風口。然而,漢服熱潮背后,如何改變企業多而不強的局面,建立起完善的標準化和體系化對漢服產業來說是一項長期考驗。
漢服熱度高居不下可以說是產業求變發展的重要原因。去年中秋國慶“雙節”,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還原了大唐盛世的市井街區,身穿漢服的游客可在其中品嘗長安市井小吃、觀看唐宮廷樂舞表演。成都的“衣起錦官城”漢服周活動吸引眾多漢服、攝影愛好者。在泉城濟南、古都洛陽,漢服游園成為新的打卡方式。
中國漢服市場規模呈現持續上升擴大趨勢,2023年漢服市場規模達144.7億元,預計2027年中國漢服市場規模有望達241.8億元。當前漢服市場規模仍較小,不足2022年中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的2%,未來仍有較大的上行空間。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淘寶漢服商家數量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山東、浙江、廣東、四川和江蘇,占比分別為21.5%、18.8%、13.5%、12.6%和11.6%。浙江、廣州等地區經濟水平較為發達,電商相關產業發展迅速,人才儲備充足,紡織業發達,未來浙江廣東兩地漢服數量仍會繼續增長。
根據數據顯示,超過四成的消費者會在漢服活動、藝術拍攝、傳統節日等場景穿漢服,39.2%消費者會在旅游觀光時穿漢服,30.6%消費者會在日常活動中穿漢服。漢服風氣濃郁,商家可對漢服進行日常化改進,促進漢服和傳統文化的發展。
隨著愈多國人了解并認可漢服的價值,加上“她經濟”不斷催生新風格服飾,融合傳統服飾與現代審美的“新中式” 摒棄繁冗復雜的設計,將漢服的象征性元素融入到創新設計的現代服飾中。
要從提高品質入手,穩定發展根基。當下國風服飾退貨率偏高,主要原因是部分盜版商家“貨不對板”,使用了正版商家的圖片,卻沒有使用同樣的面料和工藝,導致消費者收到貨后心理落差大。其實,不管市場如何變化,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基本需求都不會變。品牌影響力終究要靠提升品質來積累,否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要從培養人才入手,提升設計實力。國風服飾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要彰顯傳統美學,也要契合現代生活。現在,市場上存在原創設計能力不足、抄襲仿冒盛行的問題。要加大對設計人才的培養力度,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提升面料、色彩、工藝、結構等多種國風服裝設計能力和數字時尚設計能力,探索更多傳統文化的全新表達。同時,相關行業機構可以通過舉辦流行趨勢發布、主題展覽、高端論壇、專業賽事等活動,引導形成國風新時尚。
要從技術創新入手,助推轉型升級。作為服裝行業的細分賽道,國風服飾既要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又要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行業。目前,已有一些企業借助電商直播平臺轉變“坐店等客”的傳統模式,并利用數字技術充分調研用戶消費特征,推出“爆款”定制產品,和新需求接軌合拍。相關產業集聚區和企業要借力國內成熟的服裝產業鏈,加大數字化技術、AI技術應用和創新力度,借助科技賦能實現質的提升和效的飛躍。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漢服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