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源稟賦具備“富煤、貧油、少氣”的特征,這決定了煤炭是我國能源體系的支柱。雖然近年來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發展迅速,我國能源結構呈現出持續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但具備成熟可靠、價格低廉等優勢的煤炭資源仍將在較長時期內作為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型能源和基礎性能源。
鑒于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推動礦山行業安全高效發展將關系到我國的整個能源安全。以安全礦山、高效礦山、清潔礦山為本質的智慧礦山建設,是礦山行業安全高效發展的關鍵。
智慧煤礦是基于現代煤礦智能化理念,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工業互聯網、機器人化裝備等與現代礦山開發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礦山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統,實現礦井開拓、采掘、運通、分選、安全保障、生態保護、生產管理等全過程的智能化運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煤礦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于國家層面對煤礦智能化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旨在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自此全面拉開了我國煤礦智能化改革的序幕。緊接著國家能源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山西、貴州、山東、內蒙古、河南等重點產煤省份紛紛響應國家號召,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進程,我國智慧煤礦建設駛入了快車道。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各產煤大省也紛紛出臺相應配套文件。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煤礦數量由2015年的10,800處下降至2022年的4,400處以內,降幅近60%;煤礦平均單井(礦)產能由2015年的不到35萬噸/年提高到2022年的120萬噸/年以上,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供給體系質量顯著提升。
隨著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產能集中,我國煤炭能源保障將以大型煤礦為主,截至2022年底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左右。
2023年我國原煤產量47.1億噸,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截至2023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300處左右。其中,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以上,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81處。“十四五”以來,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個增加到1600個左右。
煤礦智能化發展有力推動了上下游產業轉型升級。近三年,共頒布實施煤炭數字化智能化領域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超過30項;煤炭行業數字化研發投入年均增長超過20%;取得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用于煤礦智能化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煤炭數字產業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及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均保持了30%左右的高速增長態勢;煤炭各領域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業的主板上市公司已增至13家。
在智慧煤礦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一些關鍵的技術和趨勢正在引領著行業的變革。例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煤礦能夠實現更精準的設備監控和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則有助于提升煤礦的自動化水平和預測能力;5G通信技術的應用則能夠提供更高速、更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支持煤礦的實時監控和遠程控制。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智慧煤礦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行業將需要面對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投資成本高、人才缺乏等挑戰;另一方面,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變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智慧煤礦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煤礦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